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孙中山辛亥革命前两度组建中华革命党考论(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求索》 张笃勤 参加讨论

孙中山重建中华革命党的第三个原因,是随着他对西方资本主义认识的加深,三民主义思想的发展丰富,他对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的表述已感不满。自1903年以来,孙中山一直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作为他所创立的革命团体的政治纲领,但在发展组织过程中,平均地权的提法却多次遭到质疑和反对。如1905年春,孙中山去欧洲留学生中组织革命团体,有人因反对誓词中“平均地权”一条拒绝入会。1905年7月,在讨论确定中国同盟会宗旨时,同样又“有数人对于‘平均地权’有疑义,要求删去此项。”(注: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三集第202页。)经过孙中山耐心解释,宗旨虽获通过,但持类似认识的人仍然很多。直到1907年9月,共进会成立时,“以同盟会盟书内‘平均地权’一项意义高深,非知识幼稚之会党所能了解,……特将‘平均地权’改作‘平均人权’,以免收揽会党时多费唇舌。”(注: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三集第207页。)众所周知,土地问题一直是近代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领导者方针政策的正确或错误,决定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可在孙中山所创十六字纲领中,却恰恰是“平均地权”长期为人争论不休,它不但未能赢得人们的积极响应,反倒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革命组织的扩展。且不论孙中山平均地权的真实含义如何,能否真正实现,就当时不少人们对平均地权的疑惑和反对,也不仅仅是用群众思想落后所能解释得了的。同盟会成立初期主要发展对象,一是海外华侨,一是知识分子,另外就是洪门会党。而这三部分人中,对土地的要求均不迫切。所以,孙中山虽对“平均地权”十分重视,期许甚高,但作为一个从事现实革命斗争的政治家,他不能不顾及革命发展对象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实际接受程度。为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对革命纲领作必要的变通,应是一位政治领袖灵活运用策略的应有之义。他之所以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改为中华革命党的十八字纲领,更重要的还是他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三民主义思想有了进一步丰富深化。对此,只要将孙中山前后思想的变化,略加对照,就会立见分晓。孙中山在1903年12月的信中,将十六字纲领的内容归纳为四件大事,称平均地权“为四大事之一”(注:《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228页。)。《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亦称其为“四纲”,并对其内容作了明确阐释。综其所论,一是驱逐满人,推翻满人组织的政府;二是光复汉族河山,建立汉族政权;三是创建国民政府,建立民主立宪政体;四是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从可以看到孙中山在此时期内思想上的明显局限。在第一项内,错误地把本属中华革命共同体一员的满族当作落后野蛮的外国民族,带有狭隘的种族主义色彩。在第二项内,主张革命排满胜利后建立汉族政权,怀有落后的大汉族主义偏见。在第四项内,对平均地权的解释主要局限在核定地价、增值归公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孙中山逐渐对上述错误和不足有所觉察,开始进行纠正。1906年12月,东京召开《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孙中山在会上作了演说。关于第一问题,孙中山说:“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这样看来,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注:《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325页。)在这里,已完全摒弃了先前错误的种族复仇观念。关于第二项问题,孙中山认为,民族革命的目标是推翻满洲贵族所维护的封建君主专制政权,建立民主立宪政体,“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注:《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325页。)已基本抹去了大汉族主义的色彩。对第四项问题,除了用民生主义概念取代平均地权的提法外,还增添了除核定地价、增值归公以外的新内容。与这种思想转变相适应,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的誓词确定为:“废灭鞑虏清朝,创立中华民国,实行民生主义。”与中国同盟会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相比,前一、二句的种族复仇色彩大为减弱,且剔除了建立汉族政权的含义。后一句则涵盖了更为广泛的社会经济内容。对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思想发展比较熟悉的冯自由认为,孙中山在改中国同盟会为中华革命党时,“将入会盟书句语修改,更添入‘实行民生主义’一项于誓辞之内,以代平均地权四字,其意义较前尤为广大。”(注: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三集第210页。)因为“平均地权四字,只是民生主义之一部,不得谓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也。”(注: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二集第132页。)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两次组建中华革命党,在孙中山的革命奋斗经历和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前者,他首次在自己创立的革命团体中使用十六字誓词,明确提出了民主革命的四大纲领。后者,他将中国同盟会十六字誓词改为中华革命党十八字誓词,标志着他三民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尽管,他将中国同盟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所采取的方式并不一定可取,事实上也未能达到理想效果,但这无疑是他整顿改造革命团体的一种尝试,再次体现了他在艰难曲折的革命道路上和内外交困的遭际中,不屈不挠一往无前的革命志向。理清孙中山上述活动的来龙去脉,对我们认识理解他后来第三次重建中华革命党的许多做法,具有很大启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