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孙中山“让位”问题探微(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艺术界》 黄伟 参加讨论

孙中山对袁世凯既有一定的认识又有戒备,还要“让位”给他,不仅因为袁在人们眼中被视为实力派,孙中山还有一层十分紧要的考虑,即孙认为袁世凯是汉人。1914年,袁破坏民主共和,实行专制。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追述了让权的动因之一在于:“军府不忍战争之绵延,以为贼本汉族,人情必恩宗国,而总统复非帝王万世之比,俯与迁就,冀其自新。”(注:孙中山:《中华革命军大元帅檄》,《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7页。)因为袁是汉人,故“让位”与袁。这说明孙中山常常谈及的民族主义含有“先民所遗留者”,不是别的正是陈旧的“夷夏之辨”。从民众心理来看,因满洲贵族入关时肆意地杀戮劫夺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反满的怒火蕴藏已久。因此,当民族主义夹杂着“夷夏之辨”思想动员群众反对清廷之时,其号召力是巨大的,一时成为宣传最多,最能为人们接受的思想,对于推翻清廷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革命派建立新生的政权之后,仍用这种思想规范自己的言行,甚至“让位”给袁世凯,其弊端则暴露无疑了。不能不说民族主义中夹杂着的“夷夏之辨”思想是“让位”的祸端。
    相比之下民权主义的影响力稍逊一筹,不用说在民众中,既使在革命党人中的影响也很有限。孙中山于1924年回顾当年的情形痛心地说:“革命成功以后,成立民国,采用共和制度。此时大家的思想,对于何以要成立民国都是不求甚解,就是现在真是心悦诚服实行民权,赞成共和的同志还是很少”(注:孙中山:《三民主义》,《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34页。)。他还说:“革命初成,党人即起异议,谓予所主张者理想太高,不适中国之用,众口铄金,一时风靡,同志之士亦悉惑焉,是以予为民国总统时之主张,反不若为革命领袖之有效而见之实行矣”(注: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版,第116页。)。孙中山学习西方欲“取法乎上”,建立驾乎欧美之上的民主共和国,但革命成功之时,未能得到同仁广泛响应和支持,使得他十分失望和懊丧。问题的症结何在呢?当时,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思想的确超出他同时代的革命党人许多,更重要的是民权主义的宣传远不如民族主义广泛,还未能为广大民众所接受。或者说思想界还缺乏大的思想变动,农村还缺乏大的变动。当时,孙中山还只是表象地批评革命党人对他的理想产生异议,并沮丧地辞去了大总统职务。事后他称:“余于临时大总统任内,见革命方略,格而不行,遂不惜辞职,非得已也”。(注:孙中山:《中国革命史》,见胡汉民编:《总理全集杂著》上,《民国丛书》总第90卷,上海书店据1930年民智书局版影印,第925页。)民权主义未能顺利地得到实施是孙中山“让位”的又一原因。
    民生主义与“让位”也有关系。孙自称:“仆解职有两原因:一在速享国民的自由,一在尽瘁社会上事业。吾国种族革命、政治革命俱已成功,惟社会革命尚未着手,故社会事业在今日非常重要”。他指出:“民生主义,则抵抗资本家,使人民共享国民的自由”。“让位”后孙的行动更说明了这一点,一度他致力于实业。
    国内政局复杂使得孙中山忧心重重:一忧列强干涉。武昌起义的第三天,即10月12日,孙中山从美国报纸上欣然获悉消息。但他并没有立即回国领导革命,而决定转赴英法进行外交努力,希望各国承认中国新生的政权。他认为:“此时吾当尽力于革命者,不在疆场之上,而在樽俎之间,所得效力为更大也。故决意先从外交方面致力,俟此问题解决而后回国”(注: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版,第209页。)。然而,他的外交努力和借款均未果。回国后,面对复杂的政局,他对列强的担忧加重了。战争还在继续,革命党人在军事上并不占优势;南京临时政府财政拮据,借款杯水车薪,难以维持;革命党人内部不统一,以及袁世凯咄咄逼人的态势。这一切症结都摆在孙中山面前,等待他开出医治的“良方”。然而,他认为:“因为革命飞速成功,革命军骤起,有不可阻遏之势,列强仓猝之间无以为计,才暂时采取中立态度。如果目前这种僵持局面继续下去,万一革命形势受挫,列强势必干涉,情况就更难预卜了”(注:薛君度《黄兴与中国革命》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27页。)。正因此,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在一个月内曾连续三次要求列强承认新生政权,甚至不惜以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为代价,换取列强对中华民国的承认,均未达目的。事态的发展证明孙中山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列强对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政治上始终不肯承认;经济上控制和破坏,如垄断关税,卡掉关余等;军事上威胁;外交上策划南北和谈。其时,在革命派中担心列强干涉的又何止孙中山一人呢?当他们向列强求助无果反遭干涉时,出于无奈只好另觅强有力的人物来支撑局面。他们把先前要求列强承认的议和条件稍作变通,孙中山“与各都督暨内阁磋商,议定如袁氏一人或列强承认民国,即举其充大总统”(注:孙中山:《致〈字林西报〉等书面谈话》,《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1页。)。这就是说,列强若不承认民国,袁世凯承认亦可,正是出于对列强干涉的忧虑,革命派才在“让位”的条件上做出了让步。对列强侵略本质认识之不足恰好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寻找强人支撑危局的办法,则反映了他们的英雄史观。
    二忧重蹈太平天国内哄失败之覆辙。“革命军起,革命党消”“这两句话虽是极端错误的,但用来形容当时的情况,到很合乎事实”(注:吴玉章:《武昌起义前后到二次革命》,《辛亥革命回忆录》(一)文史资料出版社1961年版,第116页。)。章太炎另组“中华民国联合会”;孙武、兰天蔚成立“民社”;同盟会还分化出几个小组织,意见纷呈,有人主张公开政党,从事宪法国会运动;有人主张继续保持秘密状况,并认为革命目的未达,就要让权给袁氏,前途暗淡。孙中山目睹国内各政派状况,同盟会内部之纷争,十分担忧地指出:“太平天国革命时戈登和华尔的故事,断不能任其重演”(注:薛君度《黄兴与中国革命》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27页。)。外来的干涉使得形势已够严峻的了,内部千万不能再起纠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