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论比较史学的局限(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社科百家》 季松赞 参加讨论

一、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指导,以克服研究者受不同国家利益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及民族精神文化的极大的局限性,使之所形成的社会历史观对历史的认识有着强烈地制约性。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即使感性在圣布鲁诺那里被归结为象一根棍子那样微不足道的东西,但它仍须以生产这根棍子的活动为前提。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全部的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2页)马克思恩格斯这段精辟的论断,给予我们坚持唯物史观克服比较史学局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这块理论基石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以及这个终极原因决定的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个终极原因不是上帝,也不是抽象的“人性”、“理性”和“绝对精神”,而是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因果必然性的规律。这块理论基石同时也第一次把历史的比较研究纳入真正的科学轨道上头来。因为这块理论基石是以“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为“出发点”的学说,是以“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为其“现实的前提”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0页、第31页)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37页)所以只有站在这个层次上对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解才会更深、更全面,才会促进理论和历史比较研究的深入,才会促进比较史学的社会功能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二、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不脱离历史的原始资料的严谨态度,克服受研究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有关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的影响。历史的原始资料是比较史学研究的基础,也是人类的祖先与前辈为比较史学留下的珍贵遗产,更是克服比较史学局限、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和普遍规律重要依据。马克思说过:“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叙述出来。”(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1873年1月24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17页)由此可见任何重要的历史结论都是从大量的充分的具体的历史资料而来说明史实中总结出来的。
    当然说起容易做起来难,比较研究历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严谨态度,对前人整理出来的史料和得出来的结论,既要重视不能轻易否定,又不要迷信跟人爬行,应该淘金开拓。从历史认识论的角度看,历史资料不是历史事实的本身,而是前人留下的摹写。它对不同时代的社会生产、生活制度、阶级构成、宗教信仰等,较之文字史料可提供接近的感性知识来源,比较容易使我们感受到所属时代社会面貌的某些形象。如近年山西襄汾县城东夏墟--陶寺遗址考古的新发现,为研究我国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可信的重要资料。那么这些可信的重要资料所获得的途径必须靠广泛地收集、不断地发掘、认真地核实,科学地考证、审慎地辨伪,尽可能地占有比较详实、典型的史料,经过邻近学科的综合研究。正象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8月3日--15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18页)
    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克服受该科学领域本身特性的局限。这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林甘泉先生在《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一书中开门见山地指出,就中国论中国是不行的,必须对中国和外国的古代社会历史进行比较研究。他们还希望有更多的从事古代世界史研究的同志能够积极参加中国古代史分期的讨论,以弥补搞中国史的同志在这方面的局限。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在《比较文学译集》一书序言中写道:“比如研究中国历史,具体地说研究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问题,争论已经进行了几十年,到现在还没有大家都承认的看法。其中原因当然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我认为,就是缺少比较的方法。如果把其他文明古国,比如说印度,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细致地加以分析,加以对社会大大扩大我们的视野,会提供给我们很多灵感,会大大有助于讨论的推进与深入。其他学科也有类似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其中也包括人文科学,想要前进,想有所突破,有所创新,除了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以外,利用比较的方法是关键之一。”由此可见,上述老先生们在几十年从事历史研究的亲身经历中,切身感受该科学领域本身特性的局限,对一些问题“争论已经进行了几十年”都没有定论。倍感在当代中国史坛上采用比较的方法研究历史是有广阔的前景和势在必行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