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美国国务院公布《关于不承认共产党中国政府备忘录》,同时在台湾海峡制造紧张局势,在此情势下,毛泽东决定8月23日炮轰台湾当局控制的大小金门岛及周围若干小岛屿,台湾海峡局势紧张,这就是史家所谓的“第二次台海危机”。这是一场包含了政治、军事、外交诸多因素在内的炮战,对中美台两国三方在中国统一问题上的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当今海峡两岸相互对峙的基本格局。本文试对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和产生的后果作一粗浅分析,以说明它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作用,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则和方针。 一 第二次台海危机是1954-1955年台海紧张局势(“第一次台海危机”)的继续。在那次危机中,中国政府通过第一次炮击金门的有限军事行动,突出了台湾问题,向全世界传递了中国不甘心自己的领土被人永久分裂的信息,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人民解放军还一举攻占了浙江省沿海台湾当局控制的大陆岛屿群,与美国在台湾海峡进行了第一次军事对抗。随后,中国政府提出了缓和台湾地区紧张局势和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建议,在同美国进行日内瓦大使级会谈的同时,还通过各种渠道向台湾当局表示了愿意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诚意。 但是,中国政府所作出的努力没有得到相应的反应。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指称,1955年3月生效的《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已规定,非美台双方协议,台湾当局不得使用武力,这一不诉诸武力的原则对中国政府同样有效。[1]所以在会谈中,美方代表拒绝了中方代表提出的所有建议,坚持只要中国不放弃在台湾使武力,就不考虑改善美中关系。以后,美国又单方面降低谈判规格,致使会谈中断。 台湾当局对中国政府的和平呼吁,也基本上采取不合作的态度。1955年6月,蒋介石在回答美联社记者提问时表示:“我对中共,那决不做任何方式的谈判,亦绝无任何影响可以促使我对中共的谈判”。[2]1957年10月,国民党召开“八大”,攻击中国政府的和平谈判是“统战阴谋”,“和平攻势”,“想以政治颠覆台湾和外岛基地”等,并提出了“反攻大陆”的口号。 与此同时,美国继续坚持敌视中国的政策,政治上,1957年5月,杜勒斯提出了美国对华政策的三原则: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继续承认台湾当局;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经济上,1959年美国对台经济支援1亿1百万美元,次年又追加700万美元。军事上,1956年1月,美台签订军事协议,由美国帮助台湾建立陆军的后备与补充制度。1957年5月,美国“斗牛士”导弹部队进驻台湾,导弹射程可及中国的华东、华中和华南各省。 美国的对华政策无疑刺激了台湾当局反攻大陆的野心,不断在大陆东南沿海加强海空袭扰,1957年11月11日,美国第七舰队在台湾南部海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同月,国民党金门驻军也在反攻大陆的叫嚣下进行了全岛规模的有11万军队参加的军事演习。 台海军事对抗逐步升级的根源除了美台在遏制中国方面的一致性外,美台在台海战略根本利益上的矛盾性也是一重要因素。 台湾当局自去台后就将其政治生命与“反攻大陆”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不忘恢复旧有的统治,并寄望于美国的支持。而美国从全球战略考虑,只是把台湾作为西太平洋地区反共包围圈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求台湾当局把主要力量放在防守台湾上,明确表示反对被台湾当局拖入中国内战。 《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缔结后,台湾已正式被置于美国的保护伞之下,偏安一隅。但与之同时,台湾当局也感到军事约束的沉重压力,竭力进行抵制,如加强内部控制,针对美国军方成立“联合作战中心”和直接发放台湾军队薪饷的作法,蒋介石采取突然行动,整肃了以孙立人为首的军内亲美势力,阻止了美国接管台湾军权企图的实现,又如缩编驻台美军顾问团的人数,将其总数从1955年的2300人减少到1958年上半年的1500人。 台湾当局还对美国表示出强烈的不信任感,正在进行的中美大使级会谈和双方所约定的谈判内容不得向第三方透露的作法使得台湾当局深信,美国正谋求以他们的命运为筹码,换取中共在台湾问题上作出让步。因此,台湾当局日益扩大军事挑衅的规模,企图挑起台海战争,迫使美国卷入,借此反攻大陆。台湾当局认为,消极等待时机,有可能被美国完全控制。台湾当局的真实意图在第二次台海危机爆发后不久就被美国军方查觉,他们警告美国政府,蒋介石希望扩大危机,将美国拖入一场与中国的战争,以有利于他们重返大陆。[3] 勿庸置疑,美国的强权政治与台湾当局的军事挑衅是造成1958年台海紧张局势不可忽视的因素。如果说美国大力武装国民党军队的意图是迫使中国政府承认美国对台湾的控制,那此期由于美台在台海战略上存在涉及各自根本利益的重大分歧,台湾当局则有意地加剧中美之间在台海的直接军事对抗,以便从中渔利。美台制造的一系列事端对第二次台海危机的爆发起着潜在引发的作用。 二 面对美台咄咄逼人之势,中国政府不能不反思缓和与让步是否明智,由于台湾当局掌握了台海的制海、制空权,对大陆的经济建设和沿海贸易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此外,美国公开在国际红十字会、国际奥委会、国际足联等国际组织中极力促成保留台湾的成员资格,鼓吹“两个中国”的主张,也引起了中国政府的忧虑,促使中国政府重新考虑对美、对台的方针和策略。 1958年6月30日,中国政府向美国发出限期15天内派出大使级代表的“最后通牒”。并警告说,中国争取与美国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决不是非谈判不可。[4]这表明,中国政府的对台政策将由争取在和平解决为主的阶段转为呼吁谈判和武力惩罚双管齐下的阶段,再次突出台湾问题,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将美国逼回到谈判桌上。为此,人民解放军开始大规模南移,决心在台海采取军事行动。 中国政府将这次军事行动的主要目标定在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以地面炮兵为主对其实施打击。这是因为,其一,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都位于台海靠大陆近海一侧,始终不曾脱离过中国的主权和管辖,而不象台湾、澎湖那样一度割让给日本,可让美国去炮制所谓的“台湾地位未定论”,打金、马完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其二,《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已经把金、马等沿海岛屿排除在条约的“适用范围”之外,那里没有美国驻军,是美台军事防务关系的薄弱环节,打金、马不一定会引起中美直接军事冲突,1955年初攻占大陈岛屿群的行动就是先例。如果美国出面干涉,只能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暴露其侵略面目,在政治上处于被动,毛泽东在后来谈到这个问题时说:“我们整金门,我们是整家法,这是我们国内的事,当然,整台湾也是整家法,不过,那个地方有你美国兵,那我还是暂时不去。”[5] 中国政府是在1958年7月15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下令出兵黎巴嫩以后决定开始军事行动的,7月14日,伊拉克人民进行民族革命,建立了伊拉克共和国,美国和英国为了控制中东地区,先后入侵黎巴嫩和约旦,向伊拉克施加压力,中东形势骤然紧张,成为世界矛盾的焦点。 中国政府为什么会在中东事件后准备对沿海岛屿采取军事行动呢?这可以从1958年的国际国内背景中找到答案。国际上随着波匈事件的发生和苏共党内出现的权力斗争,苏共在国际共运中的领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而中共的地位却大大提高,形势的变化使得中国政府开始关心全球性的问题。中东事件后,苏联反应软弱,中国政府感到更有责任在与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决不能对阿拉伯人民的民族斗争坐视不管。而国内,正在轰轰烈烈开展的“大跃进”运动提出了“超英赶美”的口号,炮击金门的军事行动正是破除对英美帝国主义的迷信,鼓舞中国人民斗志的最好精神武器,以此保持大跃进的良好势头。我们不能说,对世界形势的乐观看法和国内“大跃进”的气氛没有影响到中国领导人对这次军事行动作用的分析。从9月5日和8日,毛泽东在第15次最高国务院会议上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当时的一些指导思想。 毛泽东指出,要准备反侵略战争,第一是反对打,第二是不怕打,打了再建设,他号召,人民公社里头都搞民兵,全民皆兵,要发枪,开头发几百万支,将来要发几千万支,要一手拿笔杆,一手拿枪杆,又是文化,又是武化。 对于如何看待紧张局势,毛泽东谈到,我们要求缓和紧张局势,因为缓和了对世界人民是有利的,但是,紧张局势除了有害的一面,还有有利的一面,因为紧张局势可以调动人马,调动落后阶层,调动中间派起来奋斗,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他还说,战争调动人们的精神状态使他紧张起来,这是列宁的观点。 被“大跃进”运动所迷醉的毛泽东对国际问题的考虑却不乏现实的理性,显示出战略家的精明,他从国际战略的高度结合中国的现实,认为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在国内外搞点东西”,可以把台湾问题同支持中东人民反美斗争的国际战略意图密切结合起来,使两个地区的斗争互为支持、互相配合、互为后盾。正如7月18日晚,毛泽东召集军委副主席和空军、海军等单位的领导人布置军事斗争的任务时指出:支援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不能仅限于道义上的支援,还要有实际行动的支援,金门、马祖是中国领土,打金门、马祖,惩罚国民党军,是中国的内政,敌人找不到借口,而对美帝国主义则有牵制作用。[6] 在此,我们可以将中国政府炮击金门军事行动理解为:直接动因是配合中东人民的斗争,牵制美国在中东的军事部署,但是深刻的动因却是增强在台海军事行动的威摄力量,打击美蒋的嚣张气焰。两者的结合使得这次属中国内政的军事行动带有更多的国际特色。不到一年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对于帝国主义的武装挑衅,革命人民绝不能示弱,你越怕鬼,你越不能活,他就要跑进来把你吃掉。我们不怕鬼,所以炮击金门、马祖。[7] 在确定了军事行动的目标和基本方案后,中国政府一直在寻找炮击的最佳时机,7月27日,毛泽东指示彭德怀、黄克诚:不打无准备之仗这个原则必须坚持,打金门停止若干天似乎较适宜。目前不打,看看形势,等彼方无理进攻,再行反攻。[8] 在确知中国政府准备对沿海岛屿采取军事行动后,8月11日,美国国务院在其致驻外使团的备忘录中,再次强调美国不承认中国。17日,美国又宣布美舰六艘与士兵2000人进驻新加坡,加剧了远东局势的紧张。在此情况下,毛泽东于18日致信彭德怀,提出“直接对蒋,间接对美”的策略,力求在中美台两国三方的复杂斗争中掌握主动权。8月20日,毛泽东指示前线总指挥叶飞:立即集中力量,对金门国民党予以突然猛烈的打击,但不打马祖,而只是把金门孤立起来。炮击一段时间后,对方可能从金、马撤兵,或无法撤兵而作最后挣扎,到时候是否考虑登岛作战,视情而定,走一步看一步。[9] 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前所未有的猛烈炮火轰击大、小金门岛屿。揭开了第二次台海危机的序幕。中国政府之所以选择这一天作为炮击的日子,是因为前一天,联合国召开了紧急会议,讨论阿拉伯各国要求美国从中东撤军的提案,中国领导人认为,一旦提案通过,中东局势将缓和下来,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就会转向台海地区,这将有助于中国人民的斗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