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近世文化
1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历史分为古代、中世和近世。在各武士集团中,德川氏族曾有过强权的时代,故近世亦称“德川时代”。又因德川氏族的城廓建于江户(今东京),所以又谓之“江户时代”。 近世(1603-1867)仅是作为德川权力机构的江户幕府存续的时间,并非文化区分。从文化分野来讲,16世纪已初具近世特征。此时欧洲步入大航海时代,其影响远及日本。或许可以说,正是欧洲的大航海时代促成了江户时代的特征。 近世文化奠定了日本文化的基础。所谓“日本文化”大抵成形于16世纪至19世纪。能、茶道、花道、歌舞伎、浮世绘、相扑、三弦音乐、俳句,以及书籍出版的大众化等,概莫能外。外国文化的引进与具体活用也自此渐趋完善。明治初期的产业,得益于江户时代各藩的产业。延续至今的日本大型企业的某些资本,是上承江户时代积累的结果。明治维新的脊梁人物和引进欧美国家的经营方法乃至近代工业的人们,都驱使着近世知识分子使用过的汉文。支配着日本企业和政治的组织方法,不管其善恶与否,无一不植根于近世文化之沃壤。 近世是一个漫长的时代,文化特征亦因其时期而异。譬如,至1630年前后为止的贸易商人和庄园主活跃的时代,则有异于其后幕府垄断贸易的时代。18世纪中叶起,农村中各种产业开始发展,文化中心渐由西部的京都、大阪东移江户,改变了近世的性质。基于此类原因,本文以18世纪后半为例,论述近世文化的特征。 2首先,须请平贺源内(1728-1779)出场。他是一个科学家,在日本第一个进行电的实验,利用电力制作工具,第一个制造了石棉。他涉及的领域广泛,跟踪源内的动向,则可明窥18世纪后期日本的面貌。 这里,阐述一下文化代表之一的“浮世绘”。它给人的主要印象是色彩鲜明。然而,最初的浮世绘版画并不着色,只是用墨绘成轮廓,着色时用笔染之,故彩色版画不宜大量制作。1765年,有一小团体开发出彩色印刷的技术,使浮世绘一跃进入了彩色时代。 这个技术开发团体里就有源内。该团体由类似源内这样浪人式的科学家、俳谐师、浮世绘雕刻师和涂色师、画师、文学家组成。他们身分各异,有幕府高级官僚、武士和浪人、商人、艺人。日本近世与中国相同,采用武士、农民、艺人、商人这样的“四民”身分制。然而在大都市,这种界限即被去除。一旦涉足戏院和烟花巷,身分便随之消失。武士进青楼,腰刀须寄存别处。俳谐组织中也无身分雅俗高低之说。 “俳谐”是俳句在中、近世里的名称。作法与现代俳句不同。俳谐是围坐的人们以五、七、五韵律的诗的语言和以七、七韵律的诗的语言,后者承前句印象连作接传,直至第36句止。俳谐自中世趋向兴隆,古时曾连作50句、100句, 近似于中国的连诗。“俳圣”松尾芭蕉评断俳谐:“一步不可退,36步,步步向前”。俳谐的技法与都市的庭园和建筑物呈对应关系,其全貌不能一览无余,而是随着鉴赏主体的视角移动,渐次展开奇观。俳谐的艺术方法堪称日本文化基干之一。 俳谐是表达“流动”、“变化”的艺术。迨及近代,“进化”的价值凌驾“变化”之上,俳谐遂遭冷遇。日本的现代俳句,开始迎合着明治时代以来欧美的文学观,一改往昔多人合作为个人独作单句。 此外,“狂歌”也是具有五、七、五,七、七日本传统韵律,模仿滑稽内韵的和歌。它不见季节和花鸟风月的规制,攫取传统和歌与歌集的诙谐处来滑稽地咏叹日常生活和新感觉。18世纪后期,江户出现了几个狂歌组织,狂歌为之急速流行扩张开来。 创作了彩色浮世绘的团体,是设计、创作了“图画历书”(配图的历书)所用的版画的图画历书创作会。他们靠的是利用新技术制作高品位版画的一腔热诚。但有别于中国之处是,该团体除知识分子外,主要以町人为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