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近世文化(2)
俳谐、狂歌、版画,以及其他各种学习会、讲演、授课、私塾等,也属于团体性活动。仰赖团体形式开创事业是近世文化的风气。团体的成员几乎都是业余爱好者。这也许仍属于和歌与俳谐的传统。创造日本近世文化的,在大抵情况下是团体而非个人。当时审美观一致,锐意开创事业的团体很多。纵然从事同一项目的不同团体,也决不合并求大,而是5人、10人,至多20人许。成员可在团体间自由交流。 政治方面,日本真正出现统一的国家是在明治以后。近世的国家相当于藩属的联合国。日本不适应大集团,明治以后,在组建军队学校工厂时,大费辛劳。 创作彩色浮世绘的中坚人物是铃木春信,被称作浮世绘的开山鼻祖。笔者言及彩色浮世绘,意图有二:一,近世文化创造于何种氛围?二,貌似“日本式”的产物,其实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清代的苏州版画曾传来日本,我看过数张,思索间联想到铃木春信的浮世绘。比照审视,宫女与儿童的组合,以及描绘众女的图案,构图极其相似。譬如,插花女子和伸手看花的儿童的搭配,在浮世绘中是:手持虫笼的女子和伸手欲观虫的稚童,构图别无二致。苏州版画多见的是骑麒麟的童子与后面举旗女子组合一起,这反映在浮世绘中则变为:前边童子骑木马,后面女子高举伞,构图尽同。画中儿童是糖坊出身,以中国人装束在江户街上行商卖糖,意思不明的模仿汉语的叫卖声“honihoro”便是画名。 最初,浮世绘大多是描绘妓女,而配以儿童的画面则不多见。同时如春信那样涂描女子的画师也很少有。春信的团体创作的浮世绘,其一大特征是采用“扩大式”手法。即把日常熟视的人物看作历史上的大人物或古典物语中的人物,乃至中国的历史人物或菩萨来加以构成。这种手段是在戏剧、文学、音乐、绘画、庭园、都市、宗教故事等日本文化的广范围内常见的发想方式。是依赖想象把卑下近小之物扩充到辽远高大。与之相反的是“收缩式”,即把辽远高大之物变化成我们身边常见者的姿相。 春信的浮世绘,将竹林七贤、琴高仙人、寒山拾得、菊慈童、陶朱公、达摩等男人化作妓女来描绘,题材上颇受中国影响。由于明代的《芥子园画传》、《十竹斋书画谱》传到日本,春信团体一定借鉴了其中的技术,浮世绘不着色,利用纸的凸凹来表现立体感。中国的大众版画进入江户后,很可能被视作彩色浮世绘开发当中技术和构图的模式,但遗憾的是在文献上至今尚未觅得证明。 3以下把话题转入本草学和日本产业上来。平贺源内是日本第一个同浮世绘整体彩色印刷打交道的人,因而掌握了中国版画纸面凸凹的技法。当时从荷兰进口一种叫作“金唐革”的工艺品,证明欧洲开始使用牛革。为减少进口,以国产品代之,源内开发了以纸代革的技术。这种技术后由造纸商继承,及至明治时代一跃成为日本出口欧洲的大宗商品,一时间支撑了日本经济的一角。源内的行动如此真实地反映了18世纪日本的经济状况。他以世界性眼光纵观了日本的状况后,自己毅然辞去四国高松藩武士职务,变成失业游民,在江户作为一个自由的本草学者活动起来。 源内持有一册高松藩编辑的动植物博物图。该图的编辑很可能出自源内之手。近世的日本,以藩为单位诞生过多部世界水平的博物图,高松藩的则为其中之一。近世的日本何故编辑了这种资料呢? 1735年,编辑博物图的各藩向幕府提出了产物调查书。现存记录凡170件。 产物记录须配以图画,从而藩主责令画师描绘出具有世界水平的博物图,此间,受中国清朝的写实主义技法之沾溉非浅。博物画是在引进清朝写实主义手法后,再迭以欧洲博物画的技巧合流而成。博物画即是起到现在照片作用的绘画。 幕府责令提出博物图的目的在于实现农村的工业化。矿物资源日益枯竭的日本,对迄今持续进口的织物、生丝和药材,已无物回付。欲不回付方法有二,或者停止购买,苦耐物资匮乏,或者开拓金钱。后者的方法是:先制造能转化成金钱的物品。为实现进口商品国产化和开拓出口产品,必须致力矿山开发与出口海产品的生产。18世纪是家庭工业,进入19世纪,工场手工业使近世农村发生巨变。在这种过程中,日本独创出因地制宜的产业方法。 平贺源内出生的1728年,药材中最昂贵的进口高丽人参开始进行人工栽培。在此之前,受惠于本草学者的实地调查,全国的本草调查以及有益于农业技术改革的农书,问世颇丰。凡此种种,无一不是受中国书籍的诱发与启迪。 一般认为,《本草纲目》不是中国本草学源流中正统的象征。然而它那实际形象,影响远及日本和欧美。日本的贝原益轩以《本草纲目》为基础,亲自踏遍全国调查实态,终编成《大和本草》,1709年发刊,拓出了合乎近世本草学的新时代。18世纪的日本,是在可能范围内兼收并蓄来自中国的知识、技术、情报,将之“大和化”。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