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的特点十分突出:(1)它在客观上勾画了清末新学的体系,要比前两种体系准确又实用。因为这是百科全书职责所在,它要对两万多个条目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还得是当时最新最科学的答案。该书努力以此思想去编辑条目,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少有的,在当时更是西方新学思想影响所至。编者在序言中写道:“博采东西新译诸书,不下数十百种,提要钩元、旁搜曲证,掇其菁英、去其糠秕,融会贯通,以成一书。”[①c](2)该书明确宣布其41门学科排列先后的理由:“欲知政治、先分疆域、……宜察盛衰、……交涉重焉、……度支先焉、……以权轻重、……附之以报馆、……富强富国、在农工商、……”这种排列,并非照抄西方体系,但也明显不是中国皇家体系,不是《经世文编》体系。以编者的理由来看世界新知识,在当时是既新又适当的。(3)编者将41门学科:“为总目、总目所隶曰分目、分目所隶曰条目、……门分类别、璨若列目、务使阅者更于寻究”,“每条提其要义,标为条目,阅者更觉醒目、兼且适用。”这种对条目分类及要求,在当时也是新的,况且加上条目中有小字注释,每一学科首卷还有专业书目和简介,以及初步的参照系。使得该书的百科全书工具性质十分鲜明,给读者使用方便,纵有不足,已不再是古代类书的旧式编排方式。(4)该书编集大小条目两万多条,是笔者所见清末百科中最大的一部。在1902年出版的该书中,引用1901年世界各国国债,可见其新;条目的译抄多来自西书,包括对中国内容的介绍,因而作为新学的准确性,总的来说大大超过《经世文编》中的知识准确性,其中对每一门新学科的具体标准答案,可以说相当多且恰当。 五、《新学大丛书》的体系 如果选清末新学体系的第一位代表,笔者愿意推荐饮冰室主人(梁启超)编的《新学大丛书》。该书是将《新民丛报》中的447篇文章,重新编订而成。[②c]编者在例言中写道:“书中取材皆系新之译本,极新之稿本,与从前他种编类书,绝不犯。……列目七十七、凡中东名篇巨制,依类编入,以便披览。”该书的120卷分类标题如下: 政法:政治、法律、君主、政府、议会、地方自治、交涉公法、主权 理财:经济、生计、财政、岁计、货币、商约、税则 兵学:兵学总论、条教、战术、阵法、操法、马术、工程、学校、兵器 文学:学术、史学、历史、地理、辞学、语学 哲学:哲学总论、宗教、神理原理学、心理学、论理学、实质学、伦理学 格致:格致总论、数学、天文、气象学、物理化学、植物、动物、矿物、地质学、生物、生理 教育:教育论、教育史、学制、中国现今学制、教员、教授法、管理术、学校卫生、家庭教育、女子教育 商业:商业经济、商业地志、商学、权度 农业:农业经济、农业理化、农会、种植、畜牧、蚕学 工艺:工政、工学、土木、炼冶、化电工、制造、美术 该书编者以新学为书名,显然是针对清末的时代特征,这是以上三类书所不能取代的,这里略述其作为“新学”的特点:(1)该书所介绍的概念和内容,已经离今天的中国学术轨道相距不远,与西方学术体系基本一致,更具体说与日本学术体系一致。(2)该书不是象百科全书那样的意图去说明条目,而应该是掌握标准学术概念后,作进一步学术发挥的论文,所以每一学科下面选的文章,确是当时中国最新的学问。各篇观点尽可不同,但也不受旧学传统观念的束缚,以人类共同认知为前提。(3)该书更不同于《经世文编》的原则,它不用以儒家救世为框框,更不用皇上指示为框框,能够用冷静论述方式介绍中国人所应该掌握的人类智慧,包括正反面的见解。例如第47卷“学术”,下有五篇论文: 郑浩:《学术变迁论》、饮冰子:《西村博士的自识录》、蔡鹤庼:《群学说》、任公:《合群论》、方泽山:《物竞论驳义》 最后一篇是针对日本加藤弘之的理论所作反驳,(4)哲学在该书中占突出位置。这在中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中国人在1865年开展洋务运动以来,一直以为只要掌握西人的科学技术,就能“师夷长技以制夷”了。一直到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败,先进的中国人才明白西方原来另有一套极为丰盛的哲学思想体系,是需要努力学习和掌握的。在20世纪初,中文介绍哲学的著作实在少,而在该书中一下子汇集37篇哲学论文,来得及时,何况内容涉及哲学许多方面,论述清晰。(5)书中所选论文的作者,多数是中国一代新学人,其中多数是留学日本的;而外稿则多是日本学者的译稿。这说明饮冰室主人的学术倾向,更说明清末新学的主要借鉴,正是日本当时的知识体系。中日近代新学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变换,又逐渐先后走到一个轨迹上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