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结论 (一)概念: 探索“清末新学”这个概念是很有意义的。清末的大儒小儒们,在经历洋务运动的新政自强和一系列变革的体验后,人人都认识到可以和必须鼓吹新学。但是,各人的新学观念恐怕是既含混又互相差别极大,令后人很难全面了解。例如维新变法首领康有为所著《新学伪经考》,是对王莽时代的“新学”作新的考证,与本文所谈概念可以说不相干。也有典型的自相矛盾的说法,南洋公学的沈桐生在1897年出版《东西学书录提要总叙》,内容是介绍24门西洋新学科,偏偏在自叙中写下对新学的批判。如说:“今欲屈九五之尊,从二三之说,四时为辅,而潜察旋图,三画连中,而妄窥神器,裂冠毁冕,昧天泽之常规,剖斗折衡,启草野之非分,此民主之谬也。……今西俗扶阴抑阳。先配后祖,接吻握手丑态毕宣,露臂徒跣,诡状可噱,必欲平男女之等,去拜跪之仪,是谓用夷而变夏,必致坏纪而蔑伦,此西俗之谬也……”[①d]这种自打嘴巴的见解到今天还有不少拥护者。 那么,我们在今天大体上可以为“清末新学”作如下义界:由于中国清朝末年处在世界发展中的特殊位置,以新学为旗帜,其与中国传统国学有本质区别。新学的主体是近代西方学术的思想、体系、方法和几十种具体学科。更侧重接近当时日本学术体系,但同时也包容对中国国学的新认识。因而,“新学”是不能等于西学,更不等于科学或哲学,“新学”也不仅是国学的改革。其在当时最先进之处,就是以哲学为首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知识系统,成为最重要的和数量很大、在全中国广为流传的学问。新学为中国现代化做出了贡献。 “新学”对于当时饥饿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新营养剂,他们表现了巨大的学习热情。这种学习大大不同于洋务运动开始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实用技术学习,特别由于传统科举制度被废止,新学成为大中小学教育中的主要内容,连教师都大量从日本引进。清末新学书籍估计有数千种之多,新学词语成为当时社会上的流行用语,诸如“进化”、“竞争”、“优劣”、“民主”、“法律”、“自治”等等大量新概念从日本回归,足可以编成一大部新旧名词演化词典。可惜到百年后的中国还没有这样一部工具书。清末知识分子学习热情高,也培养出一代新人,但是总的学习成绩不能说很好,消化不良症与不求甚解的方法留下大量后遗症,“学而优则仕”的做官思想更是困惑着学习新学的人。 (二)新学范围 本文已经选定四部书的内容来作为清末新学的范围,理由有四:1.西方近代学术体系之源是培根的体系,它在19世纪后期才重新介绍入中国,还是不被中国人重视。而中国人通过日本来介绍知识体系的更少,蔡元培先生曾作一“学界表”。恐怕也不适合在本文中作一种范围。2.撤消科举制度后的学部所规定的课程体系也是不妥。因为那些课程是“钦定”的,而“钦定”是不能代表民族的现实需求的,更何况“钦定”中明令将“哲学”取消,用传统“经学”鱼目混珠,更是延误了当时年青人的学习。3.如果按照现在中国流行的方法,以清末思想家的言论来作范围探索,容易流于空言“新学”,无所从适,如果硬是将清末探讨过的几十种具体学科逐项核对,看看中国人讲过什么?做过什么?这从研究讲是个好办法,但执行起来难度过大,留待后人吧。4.本文所选书标示的范围特色强烈,在当时就颇受注重。虽然当时就各有其不同的拥护者,在今天依然有不同评价,如果对它们进行综合选择,总可以说对于了解清末新学,是八九不离十了。还可以进一步通过这几部书,去清理书中各种观念和一代人物的学识,也可以拿书中知识体系放在当时世界文化中作比较等等。 (三)“新学”的意义 光绪皇帝用“维新变法”口号,慈禧太后用“新政”口号,不同统治者都用“新”字作幌,这是时代逼迫的结果,中华民族必须要在世界民族竞向现代化进程中赶上来,才可能免于灭族亡国。“新学”的实质就是当时急需的指导性思想体系。但是,正象其他许多在中国的“新名词”一样,各人各集团作各自的解释。“新学”一词在保守派与改革派有不同的含义,几乎达到针锋相对的地步,虽然双方对新学知识本身还没有多少深入的了解,但解释权非争不可,因为谁解释谁就是“权威”,谁就是“领导”,而不用费心理解其中正误差别有多么大。 总的来说,新学知识已经成为改革各派的共同出发点,成为可以了解和学习的未来目标。只是中国传统知识基础依然象鬼魅一样纠缠着中国知识分子和非知识分子,人们对“新学”不阻止,但也不求甚解。清末的新学就是在没有国家和政党的指导计划,没有学术良性发展环境下随机性漂动。 清末新学的鼓吹者提出的新学目的,从文字上看是差不多的,饮冰室主人写的是:“取其有关目前经国之旨者,编辑成书。”当然,在此类似概念下的实质目的,则是各自不同。这且不论,反正当时肯学习新学的新一代人物,正是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建设者,他们沾了中国改革之光,既是幸运的一代人才,也是充满苦酸的一代,原因之一就是这个“新学”果实不那么好吃,吃法更不高明,何况吃了“新学”果实的新人还得背上冒充新学的旧包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