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说,在国际局势发展的分析、判断上,尽管中共对苏共二十大提出的“和平过渡”观点有所保留,但八大仍借鉴和吸收了苏共二十大提出的一些新观点,受到了苏共二十大的启发和影响。 (二)对苏共二十大制定的有关国内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方针政策的借鉴。苏共二十大在总结国内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进一步加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也为中共八大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和借鉴。例如,在阶级斗争问题上,斯大林曾错误地认为,随着社会主义的胜利,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残酷,结果在肃反中严重混乱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制定了大量冤假错案。赫鲁晓夫在“秘密报告”中,具体说明了有关的情况。苏共二十大在吸取这一惨痛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苏联阶级斗争的矛头主要转向了国际舞台,国内阶级斗争已基本结束。鉴于斯大林的教训及苏共二十大关于阶级斗争的基本认识,中共八大在阶级斗争问题上采取了十分谨慎的态度,在尚未宣布过渡时期结束的情况下,作出了阶级斗争基本结束、国内主要矛盾不再是阶级矛盾的结论。八大期间,毛泽东多次从阶级斗争的角度谈了他对斯大林犯错误原因的看法。如他在接见意大利共产党代表团时便说:苏联在阶级消灭以后当国家机构的职能丧失十分之九时,当阶级斗争已经没有或已经很少的时候,仍找对象,大批捉人杀人,客观形势已经发展了,社会已从这一阶段过渡到另一阶段,这时阶级斗争已经结束,人民已经用和平的方法来保护生产力,而不是通过阶级斗争来解放生产力的时候,但是在思想上没有认识这一点,还继续进行阶级斗争。这就是犯错误的根源〔21〕。应当说,毛泽东的这一分析是中肯的,由此也可见中共和毛泽东在阶级斗争问题上对苏联经验的重视和借鉴。 又如,在法制建设问题上,鉴于斯大林践踏社会主义法制所造成的恶劣影响,苏共二十大特别强调“注意加强社会主义的法制”,并号召苏联党的、国家的和工会的组织“保持警惕,捍卫苏维埃法律”,“坚决和严厉地制止一切目无法纪、胡作非为和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现象”〔22〕。苏共二十大对法制建设的高度重视,对中共八大也具有启发意义。八大指出:由于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的法制。国家必须根据需要,逐步地、系统地制定完备的法律。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董必武还就此作了大会发言,特别强调了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可以说,八大对法制建设的重视,是与对苏共二十大借鉴分不开的。 再如,在民族政策问题上,苏共二十大鉴于斯大林破坏苏维埃国家民族政策的粗暴行为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因而重新强调:“社会主义不仅不取消民族的差别和特点,相反地,要保证各民族和各部族的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和繁荣”〔23〕。中共八大有鉴于此,对民族问题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八大指出:正确处理少数民族问题,是我们的国家工作中一项重大的任务。必须充分保障民族平等的权利和聚居少数民族的区域自治的权利,各级政府的有关部门必须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工作,并且注意在少数民族地区逐步地发展工业。中共八大对少数民族问题如此重视,把它看作国家工作中一项重大任务,应当说,与苏共二十大的启发和影响有关。 此外,对于苏共二十大所制定的优先发展重工业、大力发展农业、加强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等经济发展方针及其他政治建设方针,中共八大也有所借鉴和吸收。 (三)对苏共二十大揭露和批判个人的崇拜问题的借鉴。对个人崇拜的揭露和批判,是苏共二十大的一个重要内容。赫鲁晓夫在总结报告中就指出:必须“坚决反对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精神不相容的个人崇拜”,并说明了个人崇拜的危害。他在“秘密报告”中,更加集中地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个人崇拜的错误,就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滋长、严重后果及产生根源,披露了大量的历史材料。在此基础上,赫鲁晓夫强调要“恢复”和“尽力加强”集体领导原则。本来,中共对个人崇拜是时加防范并坚决反对的,苏共二十大之后,中共又明确表示“必须从苏联共产党反对个人崇拜的斗争中吸取教训”,并对苏共二十大反对个人崇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苏联共产党对于自己有过的错误所进行的这一个勇敢的自我批评,表现了党内生活的高度原则性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生命力。”〔24〕邓小平在八大所作的报告又指出:“关于坚持集体领导原则和反对个人崇拜的重要意义,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作了有力的阐明,这些阐明不仅对于苏联共产党,而且对于全世界其他各国共产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还说:“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一个重要的功绩,就是告诉我们,把个人神化会造成多么严重的恶果。”〔25〕正因为如此,中共八大进一步强调了反对个人崇拜和加强集体领导的问题。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党也厌弃对于个人的神化”,要继续坚决地执行中央反对把个人突出、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的方针“,并重申了七届二中全会防止个人崇拜的一系列规定。为了加强集体领导,八大通过的新党章第一次明确规定:“任何党的组织都必须受到党的自上而下的和自下而上的监督。”〔26〕应该说,中共八大强调反对个人崇拜和加强集体领导是与对苏共二十大的借鉴密切相关的。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中共八大真正贯彻了毛泽东提出的“以苏为鉴”的思想,借鉴了苏共二十大提出的观点主张、制定的方针政策及总结的经验教训中带有普遍性、共同性或适合中国国情的有益成分。当然,中共八大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及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本国情况和经验而独立探索的结果,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以借鉴来取代自己的思考和创造,借鉴之后,更有发展和创新。因此,中共八大所提出的许多方针、政策又与苏共二十大有很大的不同。 三 苏共二十大存在的一些历史局限,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共八大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急躁冒进问题。长期以来,苏联热衷于高指标、高速度。苏共二十大在社会主义的建设速度上,也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指标。如苏共二十大通过的关于六五计划的指示中规定,1960年,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应为:生铁,5 300万吨;钢,6 830万吨;煤,59 300万吨;电力,3 200亿千瓦时;汽车,65万辆;拖拉机,32万辆;水泥,5 500万吨。而1960年实际完成的情况为:生铁,4 680万吨;钢,6 530万吨;煤,51 000万吨;电力,2 920亿千瓦时;汽车,52.4万辆;拖拉机, 23.9万辆;水泥,4 550万吨〔27〕。因此, 这些主要的工业产品产量的指标均未完成。农业的情况也是如此,按规定,1960年谷物总收获量必须达到18 000万吨,实际上只收获12 550万吨,为原计划的70%。很显然,苏共二十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指标要求过高、过快。特别是苏共二十大还提出:“现在苏联有一切必要的条件可以在和平的经济竞赛中,在最短的历史时期内,解决苏联的基本经济任务--在按人口计算的产量方面赶上并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28〕而事实上,即使到80年代中期,苏联的电力、商品煤、粮食等产品按人口计算的产量还低于美国。因此,苏共二十大提出的“赶超”目标带有冒进倾向。 苏共二十大的急躁冒进倾向,直接影响到中共八大。对于苏共二十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指标,中共特别注意,并在1956年2月28 日《人民日报》的社论中作了详细陈列。而对苏共二十大提出的“赶超”目标,中共格外关切,在2月19日、28 日《人民日报》的两篇社论中都提到了这一点。如《具有历史意义的文件》就指出:“苏联人民现在已经面临这样的任务:要在历史上最短的时期内,在按照人口计算的产品生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29〕这一目标的提出,无疑加重了中共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中共急躁冒进情绪的产生。其影响反映在八大,就是未能克服当时党内存在的冒进倾向。八大虽然规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但八大只是原则上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把二者并列起来,还把反保守放在首位。事实上,冒进是当时的主要倾向,八大却没有强调要以反冒进为主。特别是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中各方面的问题,发扬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就有可能高速度地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如果对于这种可能性估计不足,或者不努力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那就是保守主义的错误。”〔30〕因此,八大未能克服当时党内存在的急躁冒进倾向,而这又与苏共二十大的影响有关。 (二)阶级斗争问题。苏共二十大从斯大林肃反扩大化的错误中吸取了教训,但由此却走向了另一极端,对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阶级斗争缺乏足够的认识。苏共当时认为,随着社会主义的胜利,在苏联形成了人民在精神上、政治上的团结一致的理论,反映了苏联的实际情况。随着剥削阶级的消灭,苏联的阶级斗争矛头已主要转向了国际舞台。因此,苏共二十大尽管提到我们不可放松“反对资产阶级思想和人们思想意识中的资本主义残余的斗争”,但没有进一步对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形式、特点作出细致的分析。这一缺陷也影响到中共八大。八大虽然也讲到阶级矛盾没有完全解决,阶级斗争没有完全结束,但对阶级斗争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还会激化的可能性没有作出足够的估计和清醒的预测,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阶级斗争的特点、规模、表现形式和处理方法等问题未作出明确的说明,对阶级斗争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过于简单化、理想化。中共八大的这一不足,也很难说与苏共二十大的影响无关。 (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力度问题。苏共二十大尽管第一次暴露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还没有来得及就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系统的方案和措施。因此,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模式没有根本性的突破。同时,苏共二十大过分强调了社会主义体系、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巩固和兄弟关系,认为社会主义体系“没有危机,也没有震荡”,并提出“加强社会主义阵营各国之间的兄弟般的关系,是我们最高的国际义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束缚了各国共产党人的思想。中共八大由于仍然强调要学习苏联的经验,同时也出于维护社会主义阵营的巩固、团结这一大局,因而在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对斯大林模式突破的力度、广度不够,斯大林模式的一些基本特征还是保留下来了。正如毛泽东所说:“原则和苏联相同”,只是“方法有所不同”。可以说,苏共二十大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概而言之,苏共二十大既为中共八大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和有益的借鉴,也为中共八大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和历史局限。 注释: 〔1 〕《毛泽东外交文选》, 中央文献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260页。 〔2〕《党的文献》1991年第4期,第12页。 〔3〕《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5页。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40页。 〔5〕《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7、129页。 〔6〕1956年4月5日《人民日报》。 〔7〕《毛泽东外交文选》,第237页。 〔8〕吴冷西:《忆毛主席》,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 〔9〕吴冷西:《忆毛主席》,第4页。 〔10〕《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页。 〔1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第59-60页。 〔12〕李丹慧:《五十年代中后期中苏关系的演变》,《党史研究资料》1995年第12期。 〔13〕《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56 页。 〔14〕《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第5页。 〔15〕《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35-36页。 〔16〕1956年2月19日《人民日报》。 〔17〕《周恩来经济文选》,第255-256页。 〔18〕《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文件》,第59页。 〔19〕《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第58-59页。 〔20〕《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第89页。 〔21〕许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页。 〔22〕《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104-105、1173页。 〔23〕《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1173页。 〔24〕1956年4月5日《人民日报》。 〔25〕《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第135、140页。 〔26〕《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第98-99页。 〔27〕陆南泉等编:《苏联国民经济发展七十年》,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22页。 〔28〕《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1184-1185页。 〔29〕1956年2月19日《人民日报》。 〔30〕《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第85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