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10月清廷只得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次年宣布预备立宪。预备立宪对满清贵族而言,就是要借机会削弱地方督抚的大权,实行中央集权。地方督抚则反其道行之。严复评点《老子》的言论,实际上是主张清廷奉行黄老哲学的无为而治,虚君权才能达到实际效果上的中央集权。《老子》第11章:“三十辐共一薙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挺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严复在篇首总评:“此章言‘玄’之用,以‘无’为用。近人颇尚中央集权之政策,读《老子》知惟以‘虚’受物,以‘无’为用者,乃能中央集权也。”[1](P1079-1080) 他在《论国家于未立宪以前有可以行必宜行之要政》中对此作了说明:“亦非谓国家有意振兴,但遣大臣四五辈,周游列邦,如汉唐人远求梵典者然,遂足以得其要领也。”[2](P132)在严复看来,立宪救亡必须正确处理名与实的关系,“且立宪之所以救亡者,非其名也,实也。必以其名,恐虽议院沁涅特(注:即Senator,其义为“议员”。)、地方自治、法权独立,与夫西人一切之法度,悉取而立之于吾国之中,将名同实殊,无补存亡,而徒为彼族所腾笑(本年正月《泰晤士报》有论中国将立上议院,议员以内之尚待九卿,外之督抚为之。语极讪笑,以为驴非驴马非马云)。”[2](P132)严复认为中学有中用,西学有西用,就中国君主立宪而言,只有把老子的无为而治的精神与斯宾塞主张君主立宪制度下人的自由相会通,方能收中央集权之效。 严复借评老子,试图论证日胜俄败是君主立宪对封建专制的胜利。严复这种文化诠释虽然能一时对日俄战争进行学理的反思、貌似合理地解释战争的结局,但毕竟因为时间仓促,思考不全面,只能一时做到为现实政治找到学理依据,而不能长期地为中国近代政治找到现实出路。君主立宪制在近代中国走不通已证明了严复努力的失败。 四、简短的结论 严复评骘老子其学理主要针对康有为的尊孔贬老以求托古改制,在治学路径上将老子之“道”与斯宾塞社会学思想互证,有中西会通的色彩。斯宾塞社会学思想的政治目的是为诠释英国君主立宪奠定学理,严复会通的目的无外乎论证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合法性。日俄战争的爆发又是严复诠释老子的另一现实动力,严复借评点老子以论证日本对俄的胜利实乃是立宪对专制的胜利。 借中国文化经典诠释西方民主制度,近代学者中不乏其人,康有为、严复的丰厚学殖使得这一案例更具有典型性:中国近代文化转型已经从传统文化的再诠释以及中西文化会通两个层面展开。这反映在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下,多灾多难的近代学人试图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予过于现代化的观照、将西方社会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强行地会通,反映的毕竟是过渡性时代中的知识分子对现实政治的反思。 过渡性知识分子的文化诠释历程揭示了在相应的时代、相应的社会背景下,学者们究竟怎样对待中国的文化圣人及文化经典,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怎样用外来文化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从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最终解决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文化难题。这是时代性、历史性课题,值得研究者永久地追寻与探索。 原文参考文献: [1]王栻。严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王庆成。严复未刊诗文函稿及散佚著译[M].台北:财团法人辜公亮文教基金会,1998. [3]〔美〕本杰明·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M].叶凤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4]艾力农。论严复的《老子评点》[J].中州学刊,1982,(30)。 [5]蔡乐苏。严复为何评点老子[A].习近平。科学与爱国:严复思想新探[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6]姜义华,吴根樑。康有为全集: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姜义华,吴根樑。康有为全集: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康有为。长兴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8. [9]王庆成。天演论汇刊三种[M].台北:财团法人辜公亮文教基会金,1998. [10]Thomas H.Huxley.Evolution and Ethics,seeing Evolutionary Ethics[M].edited by Paul Thompson,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