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东北解放战争史研究述评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社会科学战线》 刘信君 参加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的思想从各种禁锢之下解放出来,东北解放战争史研究开始起步。1990年首届东北解放战争研讨会后,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才广泛开展起来,而且蔚然成风,形成热潮,取得丰硕的成果。本文拟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东北解放战争史研究作一简要的评述,或许会对以后的研究有所裨益。
    这个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原国民党高级将领的著作、年谱、传记、回忆录大量出版。尽管有的内容不只限于东北解放战争时期,却为东北解放战争史研究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和提供了详备的资料条件。比较重要的有:《毛泽东军事文选》(战士出版社,1981年12月版),《毛泽东军事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第4~6卷、《毛泽东年谱》(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版)中卷、《陈云文选》(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第2版)第1卷、《张闻天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出版)、《张闻天东北文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以及《罗荣桓在东北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5月版)、《黄克诚自述》(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张闻天在合江》(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6月版)、《林枫传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版)、《邓华将军传》(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8月版)、《东野名将》(成都出版社,1995年10月版)等。此外,肖劲光、伍修权、吕正操、刘震、王首道、何长工、李运昌、曾克林、贺晋年等许多人均有回忆录问世。原国民党军高级将领的回忆录、传记主要有《辽沈战役亲历记》(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11月版)、《杜聿明传》(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1993年2月第3次印刷)、《我的戎马生涯--郑洞国回忆录》(团结出版社,1992年1月版)、《名将陈明仁》(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10月版)及陈诚、卫立煌的传记等。这些书籍的出版,为深入研究东北解放战争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这个时期,还出版了一些资料性极强的书籍,为东北解放战争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条件。比较重要的有:《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10月版)第15、16、17、18集,《辽沈决战》(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版)上、下及续集。《阵中日记》(1946.11-1948.11)(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10月版),客观地历史地毫无虚夸地记载了东北解放战争时期每个阶段甚至每一天的敌情变化、敌我双方的地理位置、中央军委和东北局关于军事作战等方面的电报指示、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对各个战役甚至大小战斗的各种战略思想战术原则作战方针及预定作战方案等,内容生动具体,极为丰富,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血色黎明--东北解放战争纪实》(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11月版),收录了《东北日报》从创刊到1948年12月刊载的文章146篇,对东北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战斗、事件、人物作了真实的反映,是研究东北解放战争的重要参考资料。《东北解放战争大事记》(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7月版)、《解放战争纪事》(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6月版),比较系统地反映了东北解放战争的光辉历程,为研究东北解放战争史提供了清晰的线索和翔实的资料。《中共中央南京局》(中央党史出版社,1990年6月版)、《国共谈判文献资料选辑》(1945.8~1947.3)(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版),这两本书是研究有关国共和谈与东北停战谈判的重要资料。由吉林省党史委组织编辑的《四战四平》、《四保临江》、《东满根据地》、《洮南根据地》、《敌后两年》、《转战三年》、《吉南烽火》、《吉北的曙光》、《永吉的黎明》(中共吉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1987年11月至1994年3月出版)等9本系列丛书,内容包括电报原文、文件资料、回忆文章、历史报刊摘录、参考资料等,具有资料性强、使用方便的特点。由黑龙江档案馆编辑的《剿匪斗争》、《土地改革运动》(上、下)、《建党》、《建立政权》、《城市工作》、《黑龙江学运》、《大生产运动》(黑龙江档案馆1982~1987年出版)等系列丛书,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北满革命根据地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初创到巩固的发展过程,且多为第一手的档案资料,是研究东北根据地建设案头必备的书籍。辽宁省各级党史委也编辑了一些资料,如《解放战争中的辽吉根据地》(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年8月版),《寸土必争》、《针锋相对》(朝阳市党史办编,由白山出版社1990年12月、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黎明前的斗争》(锦州市党史研究室编,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6月版),《锦州党史资料》(2)(内部本),《解放初期的大连》(大连市委党史征集办编,1985年8月出版,内部),《解放战争中的本溪》(本溪市党史办、资料征集办编,1987年5月印刷,内部),《凌河春秋》(建昌县党史办编,1989年7月印刷)等。《东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6月版)第1~4集,汇集了200余万字的档案资料,是研究东北解放区工业、交通邮电、农业及土改、商业外贸金融、财政、人民生活、支援前线的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中共西满分局资料汇编》(齐齐哈尔党史委编,1985年12月印刷,内部本),是有关西满分局的重要文献汇编。《回忆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12月版),是研究国民党接管、经营东北工矿的重要资料。这些重要资料是研究东北解放战争史必不可少的。
    这个阶段的研究成果还突出表现在一些专著的出版上。朱建华著的《东北解放战争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版),是叙述准确、史料翔实的27万字的力作,具有填补空白的性质。唐洪森著的《东北解放战争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2月版),是一本专题性的著作,对各个时期东北敌我军事实力消长及指挥机关演变作了深入研究,其史料价值高于其学术研究。这两本专著的共同弱点是由于缺乏国民党方面的史料,因而在这方面研究略显不足。朱建华等主编的《东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出版),是通过精选6000余万字的档案资料编写而成,资料翔实,史论结合,是研究东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建设最具权威性的专著。《从沦陷到解放》(1931年至1948年的长春)(霍燎原、崔国玺著,《长春文史资料》编辑部1995年出版)、《新七军投诚》(《长春文史资料》1988年第二辑),《长春起义纪实》(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10月版),《围困长春--一个特殊类型的战役》(沈阳军区《围困长春》编委会编,《长春文史资料》1988年第1辑),这4本书是研究解放战争时期长春,尤其是长春战役的力作,史料价值很高。《东北解放区教育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版),《东北教育通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版),《东北现代文学史》(沈阳出版社,1989年12月版),《东北日报简史》(辽宁日报社编,1988年出版),《东北解放区出版发行工作的回顾》(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9月版),这些著作是研究东北解放战争时期教育、文学、新闻、出版的代表作。此外,还有一些著作涉及到东北解放战争,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7月版),《震撼世界的大决战》(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4月版),《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档案出版社,1992年11月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第1卷(1945.9~1946.6)(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热河革命史稿》(1919~1955)(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1988年11月版),《塞北烽烟--西辽河流域战争史略》(军事译文出版社,1985年5月版),《黑龙江四十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版),《中共吉林历史概要》(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10月版),《苏联出兵东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6月版),《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版),《民国空军的航迹》(海潮出版社,1992年12月版),《民国海军的兴衰》(中国文史出版社,1989年10月版)等著作。另外,还有几本论文集,如《解放战争与东北》第1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11月版),《解放战争与东北》第2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版),《北满革命根据地》(哈尔滨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等。
    这个时期,中美、中苏关系的研究有所突破。其中,涉及到美、苏对华政策及美、苏、国共争夺东北的著作有:资中筠著的《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和发展(1945~1950)》(1987年重庆出版社出版),项立岭的《转折的一年--赫尔利使华与美国对华政策》(1988年重庆出版社出版),牛军的《从赫尔利到马歇尔--美国调处国共矛盾始末》(1989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杨奎松的《失去的机会?--抗战前后国共谈判实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等。关于这方面的论文也为数众多,优秀者有牛军的《战后初期美苏国共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斗争》(《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1期),屠传德的《战后美国对华政策与马歇尔调处》(《复旦学报》1983年第4期),何志功的《试评1945~1949年的美国对华政策》(《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1期),郭序的《评马歇尔使华》(《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88年第2期),邓兴华的《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之我见》(《军事史林》1989年第5期),沈志华的《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目标和结果》(《历史研究》1994年第5期)等。应该指出,国内中美、中苏关系的研究,主要是美苏对华政策的研究,而国共两党对美苏政策的研究则十分薄弱。迄今为止,只有宋春、娄杰的《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对美国政策的演变》(《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6期),饶戈平的《1945-1949年国民党政府的对美政策》(《民国档案》1988年第2期),刘信君的《论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对苏政策》(《解放战争与东北》第1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等寥寥几篇文章,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