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吕氏春秋》与秦始皇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唐都学刊》 王魁田 参加讨论

《汉书·艺文志》将《吕氏春秋》归入“杂家”,并说: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元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
    那么,吕不韦为什么要主编这样一部“兼儒、墨,合名法”的《吕氏春秋》呢?这部《吕氏春秋》所体现的思想与后来统一六国的秦始皇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虽然也曾被讨论过,但我以为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要害,所以还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本文想就这两个问题,谈点自己管窥之见,以就教于方家学者。
    从春秋战国到秦并六合,伴随着奴隶制的解体与封建制的诞生,国家也由分裂逐渐趋向统一,在春秋战国的分裂时代,思想界确曾相当活跃过,出现过号称“百家争鸣”,“处士横议”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出现,确实给先秦思想的发展,带来过莫大的好处,可是,随着国家逐步走向统一,各家思想对立的局面也势必结束而要定于一尊。思想定于一尊的任务,是由汉武帝完成的,而在这之前,也势必要有个渐进的过程,准备的过程,《吕氏春秋》的出现,就是这个渐进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思想要走向统一的先兆,是历史发展的需要,《吕氏春秋》的出现,绝不是个人的偶然行为。
    吕不韦是庄襄王元年(前249)登上秦国政治舞台的。 从他登上政治舞台到他失势(秦王政九年,前239年),共有10年时间。在这10年里, 吕不韦是秦国的实际统治者。10年的政绩,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继续执行秦国以武力统一天下的既定方针,并做出了重大贡献。“秦之灭六国,盖始基于魏冉,而成于吕不韦、李斯。”吕思勉在《先秦史》中的这个论断,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其二,就是组织人力,主编《吕氏春秋》,为秦统一天下做理论准备。关于吕不韦为什么要主编《吕氏春秋》,司马迁在《吕不韦列传》中是这样说的:
    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子千金。
    尽管司马迁这里说的是些表面现象,但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当时各诸侯国招集天下宾客辩士进行著书立说,已形成一种风气,《吕氏春秋》的编辑,则是直接在“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的影响之下进行的。二是,这部书公之于世的方式颇有点戏剧性,其中必定有其深层的原因。现在先来谈第一点。
    据《史记·荀卿列传》记载,荀况曾两次到齐国的学术中心稷下游学,并3 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稷下学宫建立于齐桓公(公元前374-前356在位)之时,经过威王,至宣王时最盛。据《史记·田敬仲宪世家》记载,齐宣王“喜文学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76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由此看来,聚集在稷下的学者包括儒、道、法、名、阴阳等各学派,他们在稷下“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形成了兼容各家的局面,荀况在齐襄王(公元前283-前265在位)时,是稷下最有威望的学术领袖,他著的《非十二子》,实际上是对战国几个大学派进行的一次批判性总结。他说:“假今之世,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矞宇嵬琐,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者有人矣。”这是从实际情况出发颇具见地的话。这表明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建立,新登场的地主阶级需要结束“处士横议”的局面了。因为没有安定的局面,就没有新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但是,荀况活动的年代略早于吕不韦,稷下学宫的建立有着更早的历史,所以,稷下学风虽然是兼容并包的,但却是各抒己见,各立门户,还没能达到相互融合的地步,但到了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时,情况就有所不同了。这时是到了大一统将要实现的前夕,需要有一个有利于封建统治确立和巩固的思想出现。《吕氏春秋》的编撰,就是适应了这个需要。《史记·始皇本纪》中说:吕不韦“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这“欲以并天下”才是《吕氏春秋》编撰的根本目的。《吕氏春秋》中所包容的思想确实很“杂”,道家、儒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农家等等,都包容在内,但由此就得出《吕氏春秋》是没有中心的杂凑,那就大错而特错了。那么,这个中心是什么呢?这个中心就是如何统一天下和治理天下。《吕氏春秋》围绕着如何统一天下和治理天下这个主题,选取了各家学说,其实,这种现象在西方的哲学史上也出现过,他们把这种综合各家的哲学称为折衷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是罗马著名的演说家西赛罗。这种折衷主义哲学的特点,就是要调和诸敌对的哲学思潮。《吕氏春秋》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它兼有诸子之说,就是走向调和折衷,符合统一思想的要求,郭沫若说:“《吕氏春秋》并不‘杂’,它是有一定的权衡,有严正的去取”(《十批判书》),这个“权衡”、“去取”的标准,就是“欲以并天下”这个大目标。
    下来我们谈第二点:这部书公之于世的方式。因为在公之于世的方式背后,潜藏着《吕氏春秋》与秦始皇的关系。
    《吕氏春秋》公之于世的方式很特殊,在先秦诸典籍中这是绝无仅有的一例。吕不韦将编好的《吕氏春秋》公布在都城咸阳的市场门上,是秦王政六年(前241)的事情,这样做的表面目的,说是为了这部书的精益求精,请各诸侯的游士宾客前来观看,如有谁能增减一个字就赏以千金。实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这种作法本身所引起的轰动和影响。无疑,这种公布方式本身,对已当政的秦始皇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这种挑战的内容,不仅是权力之争,还包括《吕氏春秋》本身所体现的思想和路线。那么,秦始皇的反应如何呢?史书上没有直接记载;不过,在《吕氏春秋》公布3年后,吕不韦就从权势的顶峰上跌落下来,接着又被迫服毒自杀,这其中的奥秘,不是很值得深思和玩味吗?
    按司马迁的《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吕不韦事败身死的公开原因,是由于嫪{K1EA02.JPG}同太后私通并生了两个孩子,嫪{K1EA02.JPG}和太后谋划用他们自己的孩子取代秦王政。此事被告发后,嫪{K1EA02.JPG}为了作最后挣扎而起兵作乱。嫪{K1EA02.JPG}的叛乱被平息后,在审理嫪的{K1EA02.JPG}案件过程中,牵连到了吕不韦。这里的所谓牵连,是指把推荐给太后的是吕不韦,并不是指吕不韦与叛乱有关系。吕不韦为什么要将嫪{K1EA02.JPG}推荐给太后呢?因为太后原本是吕不韦的妾。后来虽然送给了秦始皇的父亲--子楚,可子楚即位不久就死了,太后耐不得后宫的寂寞,就又暗中和吕不韦来往。吕不韦深知此事的危险性,特别是在秦始皇日益长大成人的情况下,事情一旦败露,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吕不韦为了脱身自全,于是将自己的舍人嫪{K1EA02.JPG}假扮成太监推荐给太后以自代。吕不韦这样做的时候决不会想到嫪{K1EA02.JPG}会利令智昏地叛乱,他更不会支持与参与叛乱。可是,对事件处理的发展、却有些蹊跷。起初,对嫪{K1EA02.JPG}集团处理得相当重,不仅车裂了嫪{K1EA02.JPG},还夷灭了嫪{K1EA02.JPG}三族,杀太后所生的两子,将太后也迁居到雍,嫪{K1EA02.JPG}的宾客舍人也被抄没家产并流放到蜀。对吕不韦呢?秦始皇虽然想杀他,但“为其奉先王功大,及宾客辩士为游说者众,王不忍致法。”只是免去职务,打发他回了河南封地了事。可是事情过了一年多以后,秦王看吕不韦的威风不倒,影响还在,去看望他的“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怕他将来作乱,于是就给吕不韦写了一封信,内容是: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徒处蜀!
    显然,这封信的内容与原先的“王不忍致法”,不仅自相矛盾。而且是不顾事实,拿着明白当糊涂。吕不韦面对这样一封信自然懂得其冷酷的分量,于是只好服毒自杀。死了就算完事了吗?没那么便宜!吕不韦死后,他的宾客们没有经过允许就将吕不韦的尸体埋葬了。秦王又借机大作文章,将吕不韦的宾客驱逐出境的驱逐出境,流放的流放,夺爵的夺爵,开展了全国性大搜捕,如果不是李斯的劝阻,上了《谏逐客书》,几乎引发出一场全面的排外运动,将非秦籍的士人全都赶出秦国,目的之一,就是要将吕不韦的势力彻底摧垮。可是与此同时,秦王不仅将太后接回了甘泉宫,还将流放到四川去的嫪{K1EA02.JPG}的宾客全部放了回来。对两个集团的处理,为什么前后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以往的论者,多将吕不韦的死归罪于他的私生活“不谨”,或者是秦王长大后,要从吕不韦的手中将权力夺回来,这些固然都是使吕不韦致死的原因。但我以为,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的原因还在于《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中暴露了吕不韦与秦始皇的政见不合,而且这种不合是根本性的思想和路线的对立。其实,对于吕不韦和秦始皇之间的对立,前人也曾指出过,如宋代的高似孙在《子略》中就说:“不韦相秦,盖始皇之政也。始皇不好士,不韦则徕英茂,聚畯豪,簪履充庭,至以千计;始皇甚恶书也,不韦乃极简册,攻笔墨,采精录异,成一家言。吁!不韦何为著此者也?不亦异乎!”明代的方孝孺在《逊志斋集》中也说《吕氏春秋》中的一些篇章,“切中始皇之病”。但遗憾的是都所言简括,未能详加论述。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种对立的具体内容吧。
    就基本指导思想来讲,秦自孝公用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的政治是法家思想指导下的政治。这种政治的特点就是国王极端专制,刑罚极端残酷,于是秦国被称之为“虎狼之国”。秦始皇尤重韩非的学说,在他读了韩非的《孤愤》、《五蠹》等文章后,大为赞赏,感叹道:“寡人得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商鞅加韩非,秦国的政治已残酷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史迁在《秦始皇本纪》上说秦始皇是“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法家的政治在秦国的历史上固然起过富国强兵的作用,但物极必反,法家思想用过了头,就只剩下黑暗的一面。吕不韦毕竟是秦国政治的参预者,他对此的了解和感受,又当比局外人不同。所以,在《吕氏春秋》中,思想上他崇尚道家的“无为”学说;政治上则推崇儒家的“德治”和“仁政”。在《怀宠》中不点名地批评秦始皇说:“据傲荒怠,贪戾虐众,恣睢自用也,辟远圣制,謷丑先王,排訾旧典,上不顺天,下不惠民,征敛无期,求索无厌,罪杀不辜,庆赏不当。若此者,天之所诛也,人之所仇也,不当为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