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傅斯年:《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叙语》,《傅斯年全集》,第1册,12页。 (54)傅斯年:《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史料论略》(1927年),《傅斯年全集》,第1册,58页。 (55)此对陈守实言,记録在陈守实:《学术日録》,1928年旧历1月5日,收入《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422页。 (56)傅斯年:《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史料论略》,《傅斯年全集》,第1册,69页。 (57)陈寅恪:《陈寅恪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44、272-273页。 (58)傅斯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第一期工作报告书(修改稿)”,傅档 (59)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史料论略》,《傅斯年全集》,第2册,337-338页。 (60)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史料论略》,《傅斯年全集》,第2册,338页。 (61)傅斯年致胡适,1926年8月18日,耿云志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黄山书社,1994年,第37册,357页。 (62)傅斯年:《台大〈社会科学论丛〉发刊词》,《傅斯年全集》,第4册,362-363页。 (63)傅斯年致胡适,1926年8月18日,《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37册,357页;傅斯年:《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泛论》,《傅斯年全集》,第1册,30页。类似的看法可参见Marc Bloch,The Historian’s Craft,trans.by Peter Putnam,New York:Vintage Books,1953,p.35. (64)傅斯年致吴景超,1942年10月11日,《傅斯年全集》,第7册,129-130页。 (65)参见傅斯年:《闲谈历史教科书》,《傅斯年全集》,第4册,310页。 (66)傅斯年:《闲谈历史教科书》,《傅斯年全集》,第4册,310-312页。 (67)傅斯年:《评丁文江〈历史人物与地理的关系〉》(1924年),《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1集10期(1928年1月3日),223页。 (68)傅斯年:《中国学术思想界之基本误谬》,《新青年》4卷4号(1918年4月),330页(卷页)。 (69)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1930年),《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280页。 (70)这是傅斯年的一份残稿,大约撰写於1923或1924年,似乎是爲一本普及字母书所写的序言,整理者代命名爲《作者、环境与其它》,傅档。 (71)本段与下段,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傅斯年全集》,第4册,262-263页。 (72)王泛森:《历史研究的新视野:重读〈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七十五周年纪念文集》,165页。 (73)傅斯年:《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叙语》,《傅斯年全集》,第1册,20页。 (74)傅斯年:《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叙语》,《傅斯年全集》,第1册,20页。今日一些年轻人往往试图在小问题上写得比以前更“系统全面”,基本就是“从固有之成就、更复一腔一面堆积”而已,闻此深可警惕。 (75)傅斯年:《中、西史学观点之变迁》,傅档。 (76)余英时:《学术思想史的创建及流变--从胡适与傅斯年説起》,收入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三联书店,2004年,426页。 (77)王泛森:《历史研究的新视野:重读〈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五周年纪念文集》,165页。 (78)恩格斯:《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卷,579页。 (79)傅斯年:《中国历史分期之研究》,《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4月17-23日,均4版。 (80)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三联书店,1998年,168-169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