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傅斯年:《北京大学中国通史纲要》,傅档。 (82)陈寅恪:《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1931年),《金明馆丛稿二编》,361页。 (83)傅斯年:《中国民族革命史》,傅档。 (84)参见傅斯年《中国民族革命史》,傅档。 (85)傅斯年:《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叙语》,《傅斯年全集》,第1册,14-15页。 (86)钱锺书:《中国诗与中国画》,《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2页。 (87)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1936年),《傅斯年全集》,第2册,169-170页。按从傅斯年对朱子的表彰及其对乾嘉大儒的贬斥,可知他在治史取向方面,明显倾向於民初所谓“新宋学”一派。 (88)傅斯年致胡适,1926年8月18日,《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37册,358页。 (89)傅斯年:《评〈秦汉统一的由来和战国人对於世界的想象〉》(1926年),《傅斯年全集》,第4册,434页。 (90)布克哈特:《历史讲稿》,刘北成、刘研译,三联书店,2009年,3页。 (91)徐炳昶也有类似的思考,参见徐炳昶:《中国古史的传説时代》,中国文化服务社,1946年,4-12页。 (92)傅斯年:《战国子家叙论》(1928年),《傅斯年全集》,第2册,435页。 (93)本段与下段,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傅斯年全集》,第2册,300-301页。 (94)傅斯年:《中国古代币法的来源》(残稿),傅档。 (95)傅斯年:《评丁文江〈历史人物与地理的关系〉》,《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1集10期,223-224页。 (96)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279页;卞僧慧:《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363页。 (97)俞平伯:《〈长恨歌〉及〈长恨歌传〉的传疑》,《俞平伯全集》,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2卷,279页。 (98)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史料论略》,《傅斯年全集》,第2册,391页。 (99)傅斯年:《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史料论略》,《傅斯年全集》,第1册,68页。 (100)顾颉刚:《科学思维与宗教神话之联系;向新的知识领域探索之不易》,顾颉刚:《顾炎武论通经之路不当狭》,《顾颉刚读书笔记》,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0年,第8卷,6018页。 (101)傅斯年:《评〈秦汉统一的由来和战国人对於世界的想象〉》,《傅斯年全集》,437页。 (102)傅斯年:《台大〈社会科学论丛〉发刊词》,《傅斯年全集》,第4册,364-365页。 (103)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史料论略》,《傅斯年全集》,第2册,338页。 (104)傅斯年:《评丁文江〈历史人物与地理的关系〉》,《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1集10期,223页。 (105)傅斯年:《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叙语》,《傅斯年全集》,第1册,12页。 (106)蒙文通:《治学杂语》,收入蒙默编:《蒙文通学记(增补本)》,三联书店,2006年,45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