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以北的葫芦河下游,属天水市管辖,纵横1601.13平方公里,现有人口55万。秦安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文荟萃,遗址丰富。是传说中伏羲、女娲的诞生地,七、八千年以前大地湾人就在此繁衍生息,发展生产,建造房屋,形成部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夏商时期秦安地属雍州,西周为秦亭的一部分,秦统一中国后,秦安县境为陇西郡管辖。西汉时境内设有成纪县、陇城县、街泉县和略阳道。东汉时境内设略阳县、成纪县和窦固侯国。三国时期境内设有成纪、显亲、陇城三县,西晋和东晋十六国时期境内均四县并存。南北朝时期境内设一郡四县。唐代秦安为陇城县和成纪县所辖。宋时设秦、陇城、鸡川三寨。金正隆二年(1157年),置秦安县至今。现天水市(辖五县二区)境内有三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安就有两处。一处是位于五营乡的大地湾遗址;一处是位于秦安县城的兴国寺。境内已发掘的史前文化遗址和后世各类墓葬有70余处,出土各类珍贵文物12000余件。在丰富和繁荣我国古代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下面从六个方面来论述以古老文明为特点的秦安文化资源,可以看出秦安古文化在中国古文化史上的价值和地位。 一、秦安是伏羲、女娲的出生地 关于伏羲的出生地问题,古今学者均有一致的看法。历代史学家把他一直列为“三皇之首”。相传伏羲孕十二载而生,古人把十二年作为一纪,因此,先民们为了纪念伏羲,把伏羲的出生地命名为成纪。这里所说的成纪,为古成纪地,其地域范围远比后世的成纪县地域为大。成纪作为县治,始置于西汉,终废于明代,其中几次搬迁,所辖地域也不同。权威学者认为:成纪这片地域,最早包括的地域相当大,现在的静宁、通渭、秦安、天水、清水、甘谷等县均为成纪地方。“伏羲生于成纪”表明古代成纪包括的地域都是伏羲氏最初兴起的地方,而古成纪的中心地带,就是秦安县一带。成纪是甘肃见于史籍的一个最早地名,它远远早于成纪县、成纪郡的名称。它最早是以一个与伏羲出生地紧密相关的古地名出现的。兰州大学地理系教授冯绳武认为:先秦时期的成纪,确在秦安县北部。因此,一般文献通称秦安为古成纪或“羲皇故里”。县内的遗迹、传说、象征等很能说明问题。如大地湾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启示。《遁甲开山图》以“大庭氏”为伏羲名号的开始,说明伏羲以建造大房子为特征,大地湾F901房址面积420平方米,在全国同类遗址中绝无仅有,因此传说中的大庭氏就是伏羲氏。大地湾一期陶器上的彩绘图案与记事符号很可能是伏羲“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的一部分。大地湾出土的炭化谷物和油茶籽以及兽骨这些发展原始农牧业生活的遗迹,与伏羲教化人们“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相一致。大地湾第九区地层中的残陶祖,是男性生殖崇拜的物证,说明了人类早期的性文化崇拜,反映了先民对人祖的纪念和崇敬。这与传说中伏羲和女娲兄妹结婚诞生了人类密切相关。因此,可以推断,大地湾就是伏羲的出生地,伏羲就是大地湾部落的领袖。 在大地湾西侧不远处有一条纵贯秦安南北的葫芦河(古称陇水),此河发源于宁夏西吉县月亮山,经静宁县入秦安,流经安伏川、阳兀川、秦安县城,南流入渭河。关于葫芦河的名称问题,也与伏羲的出生地有关。史学家认为或词源考证,“伏羲”、“女娲”本是“匏瓠”、“匏瓠”就是“葫芦”。因此“葫芦河”也就是“伏羲河”,自然表示着纪念伏羲出生地的意义。在秦安葫芦河流经的地域有关纪念伏羲、女娲的遗迹和象征确实不少。在葫芦河流经的安伏乡地域的玉钟峡北山,有一条水流入葫芦河,这条水北魏《水经注》称“石宕水”,曰“石宕水出北山,北山有女娲祠”。今水如故,流入玉钟峡,女娲祠早已毁坏。不过,这里的白蛇碥至今还存在。“玉钟峡”本叫“玉龙峡”,与俗名“白蛇蝙”是一地两名,因“玉”与“白”同色,“龙”与“蛇”同物,白蛇就是女娲的化身。当然也是伏羲的化身,因为他们的图腾形象都是蛇。这里起码是伏羲女娲经常活动的地方。在县城东侧的凤山上,很早就塑有“三皇”的尊像(已毁)。在距县城南20公里的葫芦河下游,有伏羲演绎八卦的卦台山(今属北道区),也是伏羲活动的地方。葫芦河流经的安伏乡有许多以“伏”字作姓氏和地名者,据“伏”、“风”、“宓”本为一姓的记载,三姓中全国尚存是最多的“伏”姓以秦安安伏乡多而集中,这也与秦为伏羲的生地有关。 关于女娲的传说在秦安境内更多更具体,除上述提到的大地湾遗址和玉钟峡、白蛇蝙外,据《水经注》和明《秦安志》记载,西汉在陇城北山上有女娲祠(今无存)。陇城,在秦安县城东北45公里的清水河谷。相传是女娲的出生地,陇城位于大地湾遗址以东5公里处,此地有用“风”命名的风沟、风台、风茔等地名,镇内有娲皇、风尾、龙泉等古老的村名。传说,女娲生于风沟,长于风名,葬于风茔。这些地方均在县东北陇城镇东侧附近,在风沟的半崖上,至今还有一个很深的女娲洞,洞道一缩一放呈葫芦状,游人和过路人多来此参观。为了纪念女娲的出生,西汉以后,曾在镇内5次重建女祸祠。1989年在陇城镇原女娲庙遗址新建成了一座规模较大的女娲庙,1996年邀请甘肃雕塑专家何鄂在庙内塑成女娲像。陇城镇至今还有一眼泉水,常流不败,供全镇使用,世称“龙泉”。传说是女娲捏土造人、讨伐共工时的用水之泉。故此,古代许多史学家把秦安说成“羲皇故里”和“娲皇故里”,现代学者把秦安称之为“两皇故里”,都是有古老文化根基的。古往今来,秦安人民纪念人类始祖伏羲、女娲,弘扬成纪文化,为伏羲女娲修祠建庙,祭祀人类“两皇”始祖,说明我们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大地湾遗址的发掘,更加充分证实了伏羲女娲的传说和秦安是“两皇”故里的真实性。 二、秦安有全国着名的仰韶类大地湾遗址 在秦安县城东北40公里的五营乡邵店村,有一座赫赫有名的大地湾遗址,由于它在全国同类遗址中的价值和地位非同一般,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甘肃省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期早期文化,是二十世纪70年代中国十大考古收获之一。其重要成果是找到了仰韶文化的先驱,是我国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最完整、典型的一个文化遗址。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遗址范围最大,时代最早,历时最长。大地湾遗址从1958年首次发现并挖掘,至1984年8月告一段落,已出土房址250多座,灰坑340个,墓葬79座,烧陶窖址40座,壕沟8条,各种骨、石、陶器、装饰和生活器等文物上万件,遗址揭露面积13700平方米,遗址总面积达110万平方米。经C14测定,遗址最早距今约8000年,最晚距今4800年,延续长达约3200年。包括新石器时期有大地湾一期(距今约7300-8000年)、仰韶文化早期(距今约6000年)、仰韶文化中期(距今约5600-5900年)、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约4900-5500年)和常山文化早期(距今约4800年左右)五个时期的完整层次。遗址的时代早,历时长和文化层次内容的齐全,是国内各史前文化遗址中少见的。第二,大地湾F901房屋遗址是中国宫殿式建筑的雏形。大地湾已发掘的房屋遗址较多,其中F901房子总面积420平方米,分主室、东西侧室、后室和门前附属建筑四部分,主室居中心,是一座长方形大厅,室内居住面积131平方米,正面设三门,9柱8间。房屋有两根主柱和16根附壁柱,地面用料疆石泥涂得平整光滑,相当于100号混凝土地面。这座大型建筑,已不是原始居民的普通住室,而是民族部落联盟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其建筑风格、技术和式样具有后世几千年中国木结构宫殿式建筑的特点,充分说明原始社会已产生建筑艺术,也是中国宫殿式建筑的先驱,对5000年文明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线索,是中华文明的曙光。第三,大地湾彩陶是中国最古老的彩陶。大地湾遗址中发现的彩陶上万件,珍贵的有绳纹红陶圈足碗、园底鱼纹彩陶盆、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四虎护鱼纹壶、三足圜底彩陶钵、变体鱼纹圜底彩陶盆等,成为国家一级珍品。这些彩陶形状多样,制作规范,图案精美,线条流畅,不仅是陶器中的精品,而且是优美的绘画艺术品,成为中国以至世界上最古老的彩陶之一。第四,大地湾遗址器物上的10余种记事符号是中国文字的前身,是中国文字的起源。在大地湾遗址出土的陶器上有不同形状的记事符号,以钵形器物口沿内外的细线纹最常见,有水波纹,类似植物生长形,每种直线与曲线相交形等,这批符号早于陕西半坡与山东大汶口像形文字1000多年,更早于甲骨文字,为研究中国原始文字的形成提供了新的资料。第五,大地湾遗址是中国旱作农业的发源地。大地湾一期灰坑中的两种谷物种子,一种是禾本科的黍(糜子),经鉴定是我国最早的粮食作物;另一种是十字花科的油菜籽,比陕西半坡出土的油菜籽要早几百年。这两种谷物的栽培时期还要远早于被埋藏的时期。所以,以秦安大地湾为中心的清水可谷是中国早作农业黍,稷的发祥地,是中国农业文化起源地之一。农业的产生对原始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农业为主的生活的确立,村落的形成,人口的繁衍,建筑业的发展等,无不与农业文化史有关。第六,大地湾F411房址中的地画,是中国最早的绘画。地画长1.2米,宽1.1米,这副画用炭黑在地面上画成好似一男子和一女性的形象,地画距今5000年左右,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绘画作品,对研究中国绘画起源和原始社会绘画艺术有很高的价值。 正由于此,现代许多专家,学者不仅重点研究大地湾遗址在全国新石器遗址中的地位和价值,而且还把大地湾和伏羲、女娲的出生地和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分析研究,使这颗新石器文化的“宝珠”,更加艳丽夺目,展现出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