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近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心理,对先进知识分子群体转型产生了“促进--阻碍”的双向效应:一方面因新的时代精神不断渗透与扩展,促进了愈益增多的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向近代转型;另一方面它又以传统的强大惰性力掣肘知识分子前进与转型,致使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转型步履维艰,留下了迂回曲折的历史足迹。 注释: (1)王秀芳:《论普列汉诺夫的社会意识两种形式学说》,见《哲学研究》1984年第1期。 (2)《呐喊·头发的故事》,《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331页。 (3)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58页。 (4)《在上海国民党欢迎会上的演说》,见《孙中山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85页。 (5)朱执信:《论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436页。 (6)君平:《天演大同辨》,见《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873页。 (7)《在北京湖广会馆学界欢迎会的演说》,见《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423页。 (8)《在桂林广东同乡会欢迎会的演说》,见《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56页。 (9)《新民说·论公德》,见《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3-214页。 (10)梁启超:《论幼稚》,见《钦冰室文集》卷十一。 (11)《在中国同盟会葛仑分会成立大会的演说》,见《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523页。 (12)《坟·娜拉走后怎样》,见《鲁迅全集》第一卷,第150页。 (13)《坟·文化偏至论》,见《鲁迅全集》第一卷,第38页。 (14)《康幼博茂才遗书·致易一书》,见《戊戌六君子选集》第六册,第1页。 (15)《三民主义·民族主义》,见《孙中山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41页。 (16)石原皋:《闲语胡适》,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16页。 (17)《热风·随感录·四十》,见《鲁迅全集》第二卷,第41页。 (18)胡思敬《王照》,见《戊戌变法》第四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84页。 (19)《吴虞日记》(一九一八年三月一日),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3页。 (20)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卷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