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清代前期上海的航业船商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安徽史学》 范金民 参加讨论

康熙二十三年(1684)六月,清廷宣布废除海禁,开海贸易。次年,上海县城小东门外设立江海大关,统辖吴淞、刘河等处22个海口分关。从此,以上海为中心的南北洋航线尤其是北洋航线,商品贸易获得合法地位,流通格局和规模迥异于前,沿海贸易出现前所未有的繁盛景况,各地地域商人纷纷以上海为据点,展开商业竞争,上海由而迅速崛起。
    有关上海航运业史的探讨,学界研究成果已经极为丰夥,其中以松浦章全面探讨上海沙船及其运输活动的著作、资料集和系列论文,杜黎和萧国亮论述鸦片战争前上海沙船业的资本主义萌芽,辛元欧考察上海沙船的型制,郭松义和邓亦兵考察清代前期沿海运输业等成果,最值得注意①。然而论者的重点时间上集中在清代中后期,内容上主要在沙船的型制、沙船运输业及其沿海贸易活动、沙船运输业的劳资关系、沙船活动的盛衰等,而于清代前中期上海作为航运业中心时期船商的情形、上海城市活跃的地域航业势力等还殊少着笔,有关情形还不甚清晰。本文着重对清代前中期上海的船商及相关问题作进一步探讨,拾遗补缺,期能深化清代沿海贸易和清代前期上海航业史的研究。
    民国初年上海豆业自称:“上海为海疆岩邑,昔时浦江一带,登莱闽广巨舶,樯密于林,而尤以南帮号商与北五帮号商之沙船、卫船从关东、山东运来豆子饼油为大宗生意。吾业行商,当买卖机关,分销各省,营业为全市冠。”②上海豆业的这种兴盛局面,实际上形成于清代前中期。嘉庆时,张之象称:上海“自海关通贸易,闽粤浙齐辽海间及海国舶虑刘河淤滞,辄由吴松口入,舣城东隅,舳舻尾衔,帆樯如栉,似都会焉。率以番银当交会,利遇倍蓰,可转瞬懋迁致富。”③稍后时人包世臣描述道:“自康熙廿四年开海禁,关东豆麦每年至上海者千余万石,而布、茶各南货至山东、直隶、关东者亦由沙船载而北行”④;“自康熙年间大开海道,始有商贾经过登州海面直趋天津、奉天,万商辐辏之盛,亘古未有”。人称“上而关东,下而胶州、上海、乍浦、宁波,皆闽广商船贸易之地,来往岁以为常”⑤。乾隆早期,每年四、五月南风时,刘河、川沙、吴淞、上海各口,闽粤糖船前往贸易,九、十月间置买棉花回船⑥。或谓“闽粤人于二三月载糖霜来卖,秋则不买布而止买花衣以归,楼船千百,皆装布囊累累”⑦。“浙省商船赴北运货,皆进上海口,在苏销售。”⑧嘉、道时期,“关东船商,每年装运豆石赴江南售卖,习以为常,行走直同内河”⑨,“凡北方所产粮豆、枣、梨,运来江浙,每年不下一千万石”⑩。其时以上海为中心的南北洋航线空前繁忙,上海开始以海运业中心城市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并以中心城市的形象跻身于江南城市群体之中。
    上海的兴起并迅速崛起,是建立在全国各地地域商人的大规模商品流通基础之上的。道光十八年(1838),两江总督陶澍奏报,据地方官查明,当时“城内城外有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山东、安徽、太湖各处商民共建会馆一十三处”(11),说明在鸦片战争之前,沿海各省和南方各省的地域商人在上海就均已建立了会馆。然而上海的大规模商品流通,是凭借海运的优势得以实现的,也就是说,海运业在上海的早期兴起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光绪初年,全国最大的报纸《申报》评论其时上海的市面谓:“今试综各业而考之,上海市面,南北迥然不同。南市则向来本有之业,而北市诸业则在通商以后。故南市以沙船号家为第一大生意,而花布糖米、北货以类从焉。北市以丝茶为大宗,而烟土洋货属焉。若钱庄则通南北市,皆以汇借拆息为利者也。沙船揽载,自轮船夹板遍迹海滨,久已减色。”(12)稍后,《字林沪报》也称:“沪上分南北两帮,南市则本帮各聚焉。大宗贸易实恃沙船,至于近日,而沙船不可恃矣。”该报又称:“凡百贸易,萃于南市,南市之商家,推沙船为巨擘,最盛时多至二三千艘,帆樯所至,货物流通,若油豆饼诸项,由此进口。”(13)媒体一致认为,在鸦片战争后作为最大的通商口岸之前,上海一直以沙船运输业为最大的生意,其他棉花、布匹及北货等都是从属于沙船运输业的,沙船航运业在上海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居于领导地位,上海是以航运业中心而迅速兴起的。同治三年(1864),上海沙船商郁森盛,领衔向江苏巡抚丁日昌具禀,要求北洋豆货仍归上海商船转运,谓“上海一隅之地,沿海居民多藉船业为生。自西洋各国议准通商,上海一口最为繁盛,良由沙、卫各船群聚贸易,始得交易流通,商贾辐凑。”(14)可见开埠后相当长时期,上海仍是以沙船运输业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因为海运业的发达,与当时其他城市如周邻的著名工商城市苏杭不同,上海的商业活动者,特别是从事海运航业者,就地域来源而言,展示出与其他业城市不同的特点。
    在上海经营的船商,有共同议事场所即商船会馆。商船会馆位于马家厂,列于民国《上海县续志》会馆公所条之首。商船会馆可能是最早的商人会馆,也是上海现存最早的会馆遗址。康熙五十四年(1715),由在上海的船号众商共建,而非如《上海碑刻资料选辑》的编者所说仅系崇明、无锡船主商号所建(15)。乾隆二十九年(1764)重修大殿、戏台,添建南北两厅。嘉庆十九年(1814),无锡海商铸钟鼎,崇明海商建两面看楼。道光二十四年(1844),船号商共建拜厅、钟鼓楼及后厅内台,成为建筑巨观。同治元年借驻西兵。撤防后制造局租住于内,五年后迁出,但殿厅圮毁。七年重修。光绪十六年(1891)飓风,戏台损坏,费洋银744元重修。十七年继续大修大殿与南北两厅、钟鼓楼、南北看楼及后墙等处,费豆规银1876两。次年,更易戏台新梁,又费豆规银890两。会馆大殿崇奉天后,乾隆中期重修后,南北两厅分祀成山骠骑将军滕大神和福山太尉褚大神,官方每年祭祀天妃的活动就在此举行。会馆所需常年经费来自船号商抽缴庙捐。会馆馆产租息所入,用来抵支浦东、西各置沙泥荡地,备商船出口取泥压载之用,泥夫每年争竞,官方遴选夫头以资督率。会馆事务延请董事主持。办事处称商船公局,在会馆之左,办理水手伤亡的承善堂也设在其地。光绪三十三年(1907)创设商船小学校(1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