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上午,孙中山在何东、陈友仁等陪同下,应邀前往香港大学作公开演讲。聆听演讲的,有港大教师、学生以及香港教育团体的代表和当地中外知名人士,共400余人。孙中山走进港大,迎接他的学生便欢呼着将他抬进代理校长室。演讲会在大会堂(the Great Hall)举行,首先由港大华人学生会主席、何东的儿子何世俭和港府辅政司、港大代理校长施云(Claud Severn)致欢迎词。孙中山"是日穿长衫马褂,头戴毡帽,精神奕奕,用英语演说",他的演说不断赢得与会者热烈的掌声。"演说既毕,忽有学生五六人将孙先生抬起,直抬出头门拍照,一(面)步行,一面揭帽欢呼,孙先生亦揭帽答礼,欢声震天"。拍照留影之后,孙中山还会见了与会的三位美国女游客,其中一位是罗斯福(Jean S.Roosevelt)小姐,她是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侄女。当天下午,孙中山应邀出席汇丰银行总裁史梯芬(A.G.Stephen)主持的欢迎茶会。随后,他在杨西岩住宅设招待茶会,邀请香港工商界领袖40余人,会商资助广东善后与建设事宜。 21日清晨,孙中山一行到干诺道中省港澳码头,搭乘"香山"号轮前往广州。码头上挤满前来送行的香港各界人士,海员工会还派出多艘汽船相随送行,沿途燃放鞭炮。翌日,《德臣西报》发表评论说:"香港市民如此热烈地欢迎孙逸仙医生,其盛况在香港的历史上是空前的。更难得的是,这种热情完全是发自每一个市民的内心,没有任何外加的强制与胁迫。"[①k] 1924年11月13日,孙中山为了谋求国家统一,决定离粤北上,前往北京,与各方势力磋商召集国民会议。这天下午5时,孙中山一行乘坐"永丰"舰,在苏联巡洋舰"波罗夫斯基"号护卫下,于当晚12时抵达香港外海。次日早晨7时,"永丰"舰进泊香港铎也码头对开水面,受到香港联义社、工团总会、中华海员工业联合会总会等团体专门派出的20多艘船只的夹道欢迎。这些船只"各皆遍布周番旗及党旗,一时旗帜飘扬,招展于海面,真大观也"。"永丰"舰泊碇后,孙中山一行转乘东洋轮船公司的小轮,登上日本"春洋丸"号邮轮。孙中山随即在邮轮大会客室里接见专程前来送行的100多名省港军政工商各界人士。随后,孙中山和宋庆龄应邀步上甲板,由香港民新画片公司黎民伟用摄影机,拍摄孙、宋二人在甲板上漫步和各界人士欢送孙中山北上的动人情景[②k],从而使后人得以永远瞻仰孙中山最后一次香港之行的历史画面。 从1896年开始,孙中山接连四次遭受港英当局的放逐,但他基于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需要,却在遭受放逐之后多次坚持香港之行。其中,可以确认的至少有17次,包括清末9次,民初8次,其中共有7次登岸活动。孙中山多次进行香港之行,除利用过境机会指导在港革命党人开展革命活动之外,还尝试与港英当局联络以寻求某种程度的合作。香港政府之所以允许孙中山多次进港,既有实行自由港政策而不得不任其随船进港的客观原因,也有试图与之联络以谋自身利益的策略考虑,其间反映出港英当局对孙中山及其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的态度演变。无论如何,孙中山的香港之行与港英当局的反应,都给中国早期民主革命、近代中英关系以及近代香港的历史留下色彩斑澜的一页。笔者相信,海内外史家若能于此发掘更多的原始档案史料,揭示其间的奥秘,不仅可以还原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而且还可以新的发现和收获,促进孙中山研究与香港史研究的新发展。 注释: ①a从香港近代英文报刊发现的孙中山佚文及同题异文,将译录于孙中山基金会正在编辑出版的《孙文全集》之中。此外,1992年笔者承蒙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吴伦霓霞教授的邀请,在香港作学术访问研究期间,曾从《香港华字日报》发现孙中山佚文31篇。这批佚文全部录入拙著《〈香港华字日报〉中的孙中山轶文研究》之中,载《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3期。 ①b如陆灿遗著《孙中山公事略》称:孙中山于1900年在香港"登岸无阻",1904年"由广州避难于香港二日",1913年6月"逃回香港"。见《孙中山研究》第1辑,第348、354、369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此外,日本作家车田让治《国父孙文与梅屋庄吉--献身于中国的一位日本人的生涯》一书称,1902年2月13日孙中山途经香港,曾秘密在梅屋照相馆小住(转引自俞辛焞等《孙中山、宋庆龄与梅屋庄吉夫妇》第33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此类记载均有待证实。 ②b青山红楼是香港现存的辛亥革命遗迹。1901年5月,兴中会骨干成员李纪堂在香港屯门青山购建农场,同时作为革命党人的隐蔽所和武器试验场。红楼为农场的办事处。倘若孙中山到过青山农场,红楼的历史意义将更昭显。 ③b吴伦霓霞:《"红楼与辛亥革命"几点补充》,《亚洲研究》第13期,香港珠海书院1995年4月。 ①c转引自《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75页。 ②c据《孙中山年谱长编》、谢缵泰《中华民国革命秘史》等资料所载,其时间分别为:1900年6月17-18日、1900年7月17-20日、1902年12月13日、1905年10月中旬、1906年4月16-17日和1907年3月15日。 ③c译自英国殖民地部档案(C.O.129/300 P.90)。 ④c《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96页。 ①d"两广总督周馥为孙中山现住香港致外务部电",《清政府镇压孙中山革命活动史料选》,《历史档案》1985年第1期。 ①e该报道的英文标题为:DR.SUN YAT SEN IN HONGKONG。"DR."可译为"医生"或"博士"。清末民初期间香港英文报刊以"DR."称呼孙中山,其意应源自孙曾任"医生"的职业,而非如中国人日后以"博士"作为孙的尊称,故本文依其原意,译为"医生"。 ①f《中国革命元祖孙逸仙抵港谈话及离港时期纪略》,1911年12月22日《香港华字日报》。 ②f引自1897年10月4日香港辅政司史超活路克答复孙中山质疑其遭放逐的信,见陆丹林《革命史谭》,《近代稗海》第一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04-505页。 ①g1912年4月25日《民立报》第3页"广东电报";另据谢缵泰《中华民国革命秘史》称,当时谢被推为香港欢迎团体的发言人,向孙介绍这些团体的代表。 ②g该文载1912年5月20日《南华早报》。《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388页据胡汉民编《总理全集》录入此次采访记录,但日期误定为同年6月。 ①h文中所指"星期五"为6月20日。孙中山在港期间,《士蔑西报》记者也曾来采访,见《孙中山全集》第3卷,第65-66页。 ②h《赣宁之役资料散辑》,《近代史资料》1962年第1期。 ③h据《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第839页。 ④h蒋介石:《孙大总统广州蒙难日记》,《孙中山生平事业追忆录》,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05页。 ①i见《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情报选译--有关孙中山在沪期间政治活动部分》,《档案与历史》1986年第3期。 ②i关于孙中山与国民党在1917-1923年间三次进行的护法运动及与港英当局的关系演进,详见拙著《护法运动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③i参见〔美〕韦慕廷《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中山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52-153页;陈福霖《国共合作以外:孙中山与香港》,《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5辑,第257-258页;余绳武等《20世纪的香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等1995年版,第91页。 ①j见1923年2月25日上海《申报》第11版。"理藩院",今译作"殖民地部"。 ①k有关孙中山此次在港行踪的叙述,主要参考如下资料写成:周卓怀《民十二国父经过香港盛况》,台湾《传记文学》第7卷第5期;《孙医生向学生演说》,1923年2月20日《士蔑西报》;《孙文在大会堂演说》,1923年2月21日《香港华字日报》等。 ②k据《孙逸仙医生北上过港》,1924年11月14日《德臣西报》;《大元帅北上过港各界欢送之盛况》,1924年11月17日《广州民国日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