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解密 >

公铭文考释(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考古》 冯时 参加讨论

“”,读为“经”,法也。字象织机而首布经线,故有典法之义。既为典法,必为人所效型。《诗·小雅·小旻》:敬(注:孙诒让:《古籀拾遗》卷上,中华书局,1989年。),甚是。故本铭“经齐”即同叔夷。乖伯簋铭:“用好宗庙。”言好行宗庙之祭事。是铭文“经齐好祀”意即恭敬而好行祭祀,犹金文习见之“虔敬朕祀”、“敬恤明祀”。敬祀之本质则为敬祖,是谓忠信。《左传·桓公六年》:“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杜预《集解》:“正辞,不虚称君美。矫举,诈称功德以欺鬼神。”是诚信思想本通过祭祀加以体现(注:冯时:《儒家道德思想渊源考》,待刊。),不敬则无信也。无心好德。
    “”,从“贝”,“鬼”声,读为“愧”。《左传,昭公二十年》:“赵武曰:‘夫子之家事治,言于晋国,竭情无私。其祝史祭祀,陈信不愧;其家无猜,其祝史不祈。’建以语康王。康王曰:‘神人无怨,宜夫子之光辅五君,以为诸侯主也。’公曰:‘据与谓寡人能事鬼神,故欲诛于祝史,子称是语,何故?’对曰:‘若有德之君,外内不废,上下无怨,动无违事,其祝史荐信,无愧心矣。是以鬼神用,国受其福,祝史与焉。其所以蕃祉老寿者,为信君使也,其言忠信于鬼神。’”杜预《集解》:无愧心矣,“君有功德,祝史陈说之无所愧。”即同铭文所言崇好明德而无所愧。
    “无愧心好德”承上文黾勉孝友谟明与恭敬祭祀,知德之具体内容即在于孝与信,这是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的渊薮。仁的本质在于孝爱。《论语·学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故孝爱必从亲亲培养,此人道之始。然仁孝不独尊事生亲,同样重事死祭,事死而不忘其亲,以明仁爱始终如一。《论语·为政》:“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礼记·中庸》:“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知仁孝之德必体现于生相孝友族燕,死则哀痛以祭(注:冯时:《战国楚竹书〈子羔·孔子诗论〉研究》,待刊。),而事死以祭,其言行必忠信于鬼神。《论语·为政》:“孝慈则忠。”是祝史荐信而无愧心。故诚信之德必通过祭祀活动所反映的人对待鬼神的态度得到培养。由此可明,孝与信作为西周“德”的思想的两个基本内涵,是分别以恪行孝友与祭祀的形式得到表现的。《左传·定公四年》:“灭宗废祀,非孝也。”即在强调族亲与祭祀的重要,也就是孝与信的重要。《左传·文公十八年》:“孝敬忠信为吉德。”《礼记·大学》:“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同人交,止于信。”《荀子·修身》:“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言德虽有发展而趋系统,仍不出孝与信。故铭文“无愧心好德”,所好而无所愧者皆指孝信言之。孝者,孝友谟明也;信者,经齐好祀也。《诗·大雅·抑》:“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觉德行,四国训之。谟定命,远犹辰告。敬慎威仪,维民之则。”“谟”,大谟也,意同“谟明”。故此“谟定命”、“敬慎威仪”即铭文所言“孝友谟明”、“经齐好祀”,皆尊德之谓。
    闻遘亦唯天。
    “闻遘”,读为“婚媾”。又见乖伯簋等铭。“”,读为“协”,和合也。铭文言合二姓之好必洽于天意,典出文王。《诗·大雅·大明》:“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郑玄《笺》:“天监视善恶于下,其命将有所依就,则豫福助之。”婚媾协天意同天作之合,此为天将归德授命的征兆。
    铭文独称婚姻合天,是时人将婚姻之事同样纳入以孝为核心的德行范畴。《左传·文公二年》:“凡君即位,好舅甥,修婚姻,取元妃以奉粢盛,孝也。”《礼记·昏义》:“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郑玄《注》:“言子受气性纯则孝,孝则忠也。”孔颖达《正义》:“所以昏礼为礼本者,昏姻得所,则受气纯和,生子必孝,事君必忠。孝则父子亲,忠则朝廷正。”朱彬《训纂》引吕与叔云:“人伦之本,始于夫妇,终于君臣。本正而末不治者,未之有也。”事实上,婚姻不仅体现忠孝之德,而且成为端正一切人伦关系的基础,这些观念与铭文阐述的以孝与信为本质的人道思想吻合无间。
    用考申,复用录。
    “”,读为“釐”,予也。《诗,大雅·既醉》:“釐尔女士。”毛《传》:“釐,予也。”“复”,回复年、回报也。两“用”字俱用如“以”(注:杨树达:《词诠》,中华书局,1979年)。
    “考申”,读为“孝信”。《国语·晋语一》:“而信其欲。”韦昭《注》:“信,古申字。”《谷梁传·隐公元年》:“信道而不信邪。”范甯《集解》:“信,申字,古今所共用。”《大戴礼记·保傅》:“所以能申意至于此者。”《贾子新书·胎教》、《韩诗外传》七、《说苑·尊贤》“申”并作“信”。《战国策·魏策四》:“衣焦不申。”《文选·阮嗣宗咏怀诗》李善《注》引“申”作“信”。是“申”、“信”相通之证。大克鼎铭:“天子明哲,孝于申。”言天子有淑哲明德,故“孝于申”则递述明德的具体内涌。孙诒让、王国维均读“申”为“神”(注:a.孙诒让:《籀述林》卷七,1916年刻本。
    b.王国维:《观堂古金文考释》,见《王国维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郭沫若则解为申明(注: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科学出版社,1957年。),然以本铭例之,似非。实“孝于申”即本铭之“孝申”,“申”皆读为“信”。“孝于申”意即显孝与信。“”,意同显;“于”,与’也等列连词(注:杨树达:《词诠》,中华书局,1979年。)。故鼎铭言天子明哲而有懿德,则其仁孝与诚信明显而光大也。故本铭“孝信”当复指上文“孝友谟明”与“经齐好祀”,前者言孝,后者言信,是为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