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试论清代四川南华宫的社会活动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暨南学报:哲社版》 刘正刚 参加讨论

六祖慧能(638~713)是佛教禅宗的南宗始创者,其一生除赴蕲州黄梅东山寺学佛外,均生活于广东。六祖创立的禅宗南宗,一扫传统佛教的繁琐,以简捷明了、不立文字、顿悟成佛,而深受欢迎,加速推进了佛教中国化。唐以后中国佛教的主流是禅宗南宗,六祖因此声名远扬。到了清代,六祖信仰在广东人的心目中已更多地向民间神灵祭奠转化,成为广东的乡贤神祗。清代广东移民在四川修建了大量祭拜六祖的寺庙--南华宫即是例证。本文仅探讨南华宫在四川的社会活动,不当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一、四川南华宫建立的背景
    四川南华宫本质上是清前期广东移民在四川各地修建的以凝聚乡情为纽带的移民会馆。清前期四川爆发了持续近百年之久的“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移民运动。在这股移民潮中,广东人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成都府金堂县各省移民占籍情况为:楚省籍约占37%,粤省籍约占28%,闽省籍约占15%,其余各省籍共占20%〔1〕。据笔者的推算, 清前期入川的广东移民人数当在80万左右〔2〕。 清代四川移民的来源地十分广泛,宣统《成都通览》卷二称:“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是书统计成都人口由来自全国16个省的移民所构成。另据王纲研究,清代四川移民的来源地涉及到全国20多个省区〔3〕。 这些不同省籍的移民入居四川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保持或沿用各自原籍的风俗习惯,如乐至县“豫章楚闽粤黔杂处,或多行其故,俗不能尽同”〔4〕; 大足“清初移民实川,来者又各从其俗,举凡婚丧时祭诸事,率视原籍所通行者而自为风气”〔5〕;广安州各省移民“著籍既久,立家庙,修会馆,冠昏丧祭,衣服饮食,语言日用皆循原籍之旧,虽十数世不迁也”〔6〕。这些记载至少反映了清前期各省移民在四川不相融洽、 各自为阵的散乱状态。
    清代四川移民习俗殊异最典型的表现是各省方言在四川的盛行,如三台县移民“乐操土音不忘本也。邑人遭明季寇猕,两湖两粤之民插入县籍者,子孙继述犹习宝庆乡谈,祭祖祝辞不改广东土语”〔7〕; 大竹县移民“原籍不同,五省人之乡谈亦各自不同”〔8〕; 安县于“前清时,县属民皆由各省客民占籍,声音多从其本俗,同一意义俗语,各处发音不同,有所谓广东腔者,有所谓陕西腔者,有所谓湖广宝庆腔者、永州腔者”〔9〕, 民国《简阳县志》卷二十二《礼俗篇》还专录了部分广东方言日常用语。直到今天,在的四川的许多地区,仍然存在着操广东客家话的方言孤岛,人数也相当可观。有学者认为:“清朝康熙、雍正和乾隆年间入川的广东客家人,把他们的方言保留下来了,在现在四川方言中占第二位”〔10〕。清代各省方言在四川的流行,以致四川出现了一个专门俗语词--打乡谈,史称“当前清中叶时,凡本籍与本籍者遇,必各述其原籍之土语,曰打乡谈。一以验真伪,一以表亲切也”〔11〕。这种俗语四川各地多有之,如大足县的各省移民“平时家人聚谈或同籍互话,曰打乡谈,粤人操粤音,楚人操楚音,非其人不解其言”〔12〕。
    不同省籍移民彼此习俗,语言的互异,造成各省移民乃至移民与土著间存在着隔阂感。而言语不通,又阻断了不同省籍移民间的情感沟通,更强化了来自同一地域操相同方言移民群体的自我保护意识,反过来又加深了不同省籍移民间的对立,如潼川府“大抵秦楚之人多剽悍,闽粤之人多诡谲,奕博蹋鞠之风,雀角鼠牙之事,往往有之”〔13〕。民国《中江县志》卷二《风俗》称,该县人口“多由闽粤楚赣而来,先至者或恣睢自雄。今则靡相龃龉,互通婚姻,欢洽大和,无复南人来土之患矣”,此段由民国人所提供的文献,正说明清代各省移民入川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不融洽。又如成都府的什邡“四方侨寓,率多秦楚闽粤之人,人心不谐,党类攸分,生气斗讼往往有之”〔14〕。在实际生活中,这种不融洽往往会导致不同省籍移民间产生利益上的冲突。于是,同籍移民相互间就意识到团结的必要性,他们需要建立一种值得自己信赖的同乡组织,来凝聚移民个体的分散力量,以期能团结一致共同对付各种外界力量的侵扰,捍卫自身的利益。
    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才能将分散的同籍移民聚合起来呢?在当时的情况下,通过举办各种祭奠故土乡贤神灵的社会活动,无疑对普通百姓最具号召力。所以,清代四川一度出现了同籍移民捐资兴建寺庙以祭祀家乡神望的热潮。史称“蜀民多侨籍,久犹怀其故土,往往醵金为公产建庙会,各祀其乡神望”〔15〕。这种庙会,又称会馆,正是各省移民以原籍乡土神为纽带合资共建以联乡谊的聚合场所。四川方志多有记载,如南充移民“互以乡谊连名建庙,祀其故地名神,以资会合者,称为会馆”〔16〕,什邡移民“大都由楚秦闽粤赣各省迁往,嗣因来者纷纷,情志涣散,各建会馆以联乡谊,即供神主以隆报享”〔17〕。建立庙会、会馆,祭祀故土乡神的目的是要整齐人心,加强同籍间的凝聚力,史称会馆“各祀其乡之神于馆,则其意又怯人心不齐,或有相欺相诈者,因质诸神明以为凭”〔18〕,又称会馆“皆乡先辈之来自江南北、粤东西、山左右者之团聚精神所表现也”〔19〕。可见,设立会馆寺庙,虽名为供奉神灵,实为团结同籍乡人互助、排难解纷之同乡组织,故有“客籍人怀故土,而会馆以兴,彼各祀其乡之闻人,使有统摄,于以坚团结而通情谊,亦人群之组织也”〔20〕。坚团结通情谊,才是同籍会馆修建的真正目的,会馆内的一切摆设均是为此目的服务的,以致有“各处会馆之建筑物崇宏壮丽,可为其团结力最富之明证”〔21〕的说法。广东移民会馆--南华宫正是在此背景下大量涌现的。
    二、南华宫活动的前提条件
    清代四川各地的移民会馆,一般多以祭祀故土神灵的宫、庙名之。广东移民会馆绝大部分以“南华宫”命名,也有以“六祖庙”、“南华庙”等名之。如嘉庆《南溪县志》卷三《寺观》称“南华宫在城南顺城街,即广东会馆”;乾隆《合州志》卷四《坛庙》云“南华宫在察院街,即广东会馆,乾隆五十三年重修”。民国《邛崃县志》卷二称“广东会馆在北街路西,号南华宫,主祀六祖”。民国《绵竹县志》卷十二云“广东馆名南华宫,嘉庆五年创建”。类似记载在四川各地方志中不胜枚举。移民会馆之所以用宫、庙来命名,正是想通过祭祀原籍的乡贤神灵来凝聚在川的同籍乡人,不同省籍“各从其籍而祀之,湖广籍祀禹王,福建籍祀天后,江西籍祀许真君,广东籍祀六祖,陕西籍祀三元”〔22〕,这些神灵祀奠,极大地丰富了四川的民间宗教文化。
    据笔者研究, 清代广东移民在四川各地建立的南华宫数量高达300所左右,分布在四川全省92个州县厅内。据嘉庆二十一年刊行的《四川通志》记载,四川当时共有12个府、8个直隶州和6个直隶厅,管辖类似今天县级政区的州县厅共126个的建制格局。此时,除松潘、石柱、 杂谷、懋功、太平5个直隶厅无南华宫建置的记录外, 其余的府直隶州厅内均有南华宫建立。南华宫分布的县级州县厅共85个,占当时四川县级政区总数126个的67%以上〔23〕。 南华宫是广东移民在四川聚居同一地区的最直接反映,是研究清代广东移民在四川各地分布最有力的实物证据。南华宫在四川的大量出现与广泛分布,不仅反映了广东移民积极参与四川社会经济的全面开发,而且粤人以南华宫建筑为主体所开展的社会活动,无疑会对四川社会产生影响。
    四川的南华宫是广东移民共祭故土乡贤神灵六祖,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一般均有较完整的组织体系。南华宫往往设有客长,又称客总、总领、会首等一人,首事若干人,负责主持会馆的事务,如营山县“会馆各有会产,设客总一人,首事若干人,主持会务”〔24〕。又如犍为“县城既所属场镇多建有各省会馆,会馆均设有客长”〔25〕。渠县“会馆内设总领1人,会首(副总领)1~2人,经手1人,祭祀时增设采办、支客事若干人”。此外,会馆建筑物还邀请和尚、居士住持看护,如渠县的“各会馆由和尚主持香火,看护宫祠”〔26〕。南华宫也自不例外,如彭县蒙阳乡的南华宫“有和尚1人,法名相汉清”, 又该县敖平镇的南华宫有“常住和尚1人,法名灵查师”〔27〕; 新津县普兴乡的南华宫则“常有居士一二人看管”〔28〕。会馆组织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使南华宫的各项社会活动能够正常地、有序地开展,南华宫的建筑物也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四川移民会馆不仅具有上述组织管理系统,而且还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否则,难以开展正常的社会活动。诚如《南川县志》记载:“会馆建自客籍,尤崇关系本籍之神,谓为家庙……均于营造外,或置田租,或存款生息,平日招人住宇焚献,赀产主权庙首操之”〔29〕。《什邡县志》亦云:“清康雍乾嘉时代,各省人来什者先后建设会馆,增修寺观,创立神会,复购置田房取租金为演剧、酬神、焚献之用。迄道咸同光时,庙产益富,神会愈多,至光绪中为极盛”〔30〕。据此可见会馆产业规模的庞大。
    四川南华宫的产业也相当可观,具体分布则有不同。如犍为县的南华宫“各有底金产业”〔31〕;长宁县的3所南华宫共拥有房产14间, 田产3亩,动产4480元〔32〕; 彭县治城南华宫解放前仍有田产百余亩,九尺镇的南华宫有田40余亩,敖平镇南华宫则有庙产50余亩〔33〕;新津县普兴乡南华宫有庙产92亩〔34〕。建立于场镇的南华宫往往设有店铺经营,如犍为县竹根镇、冠英镇的南华宫均在正殿前设置“铺店”营业〔35〕,高县罗家凹的南华宫“有街基店房,载粮一斗,收租焚献”〔36〕。南华宫的产业除了田产、店铺和一定的资金外,还拥有大量的房产。会馆建筑一般包括山门、万年台子、大殿、后殿和厢房等,建筑规模较为壮观,如现存富顺县大岩乡的南华宫面积为900平方米, 大殿高约18米,横阔15米,进深11米,砖木结构〔37〕。自贡市大山铺南华宫建筑面积达1440平方米,“砖木石结构,四合院式布局,由牌坊式的大门、东西走楼、正殿及东内厅组成,大门左右有石雕座狮1 对……戏楼高13米,台面宽9米,进深8.35米……正殿高9米,宽23.85 米”〔38〕,新津武阳镇南华宫“计有大殿3间,戏台1座,观戏楼10间,后厢房8间”〔39〕。广汉南华宫建筑之宏丽,居各省会馆之首, 该馆由乐楼、广庭、正殿、正街、玉皇楼、钟楼、四合院和花园等建筑群所组成。其中乐楼高约7尺,两旁还建有耳楼〔40〕。 什邡县南华宫建筑是由48根错足柱所组成,以致有“南华宫的柱头--错得起”的歇后语,这是该县唯一以会馆命名的歇后语〔41〕。会馆产业是其开展各项活动的重要物质保证。
    三、南华宫社会活动的具体表现
    为了联络乡谊,团结同籍乡人,维护广东移民在四川的共同利益,南华宫的社会活动主要有:一是举办祭祀六祖神灵的庙会活动。南华宫中均置有六祖及乡贤塑像。如南溪“情谊既敦,忧乐与共,此亦一团体也。同籍有会,广东籍有南华宫……祀六祖”〔42〕;潼南“南华宫在县治内正兴街,祀曹溪六祖”〔43〕。彭水“南华宫在郁山镇,祀六祖惠能,为广东人会馆”〔44〕。丹棱“南华宫在县治北街,广东客民建,中祀六祖”〔45〕。双流“南华宫在治东城外,为广东会馆,崇祀六祖”〔46〕。北川县的治城内后街和片口场上街的南华宫也是“内供南华六祖,为广东人会馆”〔47〕。各省会馆均有固定的会期,届时要举行祭拜活动,据民国《宣汉县志》卷十五《礼俗志》载,会馆“分祭其乡之先辈,届期首士治酌分请乡人,晚祭晨祭,用四叩首礼,午祭用九叩礼,俱读祝文,年例一举”。每年六祖祭日,是广东人演戏欢娱的重要节日。史载“八月初三日为六祖会,粤省人演剧庆祝”〔48〕。犍为县各场南华宫的六祖会庆祝与集会日期则定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49〕。
    各地的南华宫“每逢神会必演戏庆祝,祈福还愿皆携楮酒谷致敬尽礼焉”〔50〕。男女老少皆可参加此项行动,乾隆年间入居简州的广东移民钟宏予说:“有妇女登场看戏,入庙烧香,最是第一大不美事“〔51〕。清代四川的戏剧一般皆在会馆公演,史称“旧俗戏剧皆演于各会馆或寺观,城乡间皆建万年台……清末始改剧院”〔52〕。为了演戏的需要,四川各会馆大都建有专门的戏台、戏楼,并分设男女看台,成为会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戏台的规模因会馆而异,有的颇宽大壮丽,如成都的“每个会馆里,单是戏台,就有三四处,都是金碧辉煌的”〔53〕。会馆演戏的内容已无从稽考,但会馆本身却是乡土观念的产物,其演出的内容极有可能以故土戏曲为主兼及其他。据嘉庆十年刊行的《成都竹枝词》载“过罢元宵尚唱灯,胡琴拉提是淫声。回门送妹皆堪赏,一折广东人上京”。而《广东人上京》极有可能是在南华宫内排演。彭县九尺镇的南华宫,每年夏天要请川戏班子来唱戏六本,举行例会〔54〕。什邡县泰和春剧团,曾多次在徐家场南华宫戏台举办戏剧演唱活动〔55〕;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叙永厅西城盐店街的南华宫,建于乾隆四十年,到了民国20年仍保存完好,并将大殿改修成丹凤舞台〔5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