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略论明初“三杨”权势与“仁宣之治”(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 赵毅/刘国辉 参加讨论

杨溥有才学见识,又性情淡泊,劲气内敛。以"雅操"使"天下引领望焉"(34)。永乐十二年(1414)闰九月,任东宫司经局洗马,做太子高炽的辅导。"太子尝读《汉书》,称张释之贤,溥曰:'释之诚贤,非文帝宽仁,未得行其志也'。采文帝事编类以献"。就这样,杨溥的思想、品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炽,并常使"太子大悦"(35),杨溥曾因太子之故系狱十年,在供食短缺,生命难保的情况下,仍在狱中发奋读书,"读经史数周",可见他是个能刻苦学习、意志坚强的人。朱高炽即位,杨溥得释并被重用。此间杨溥密疏之事常合仁宗心意。仁宗因此赐给他彩币和钞一千贯,并对他说:"览卿所奏,为国家计,诚合朕心!但望始终如一,知无不言,赞朕政治,以承天休,感卿忠恳,特用酬报,卿其领之"(36)。杨溥又以性格"恭谨"而著称,"每入朝,循墙而走。诸大臣论事争可否,或至违言。溥平心处之,诸大臣皆叹服"(37)。
    三杨各有不同的素养、经历、优长。尽管杨荣才高气傲,"论事激发,不能容人过"(38),但杨士奇却对人宽厚,能容人之短,杨溥对权势又无强烈欲望,在复杂的宦海生涯中,三杨能够互相扶持,形成一个关系融洽的整体力量。例如宣德五年(1430)六月,朱瞻基在文华殿屏去左右,召杨士奇密议,朱瞻基说:听张瑛言,杨荣蓄马很多!蓄马在当时是违禁的,朱瞻基说到这里面色大变,很恼怒地说:"荣大负朕!"杨士奇对答说:杨荣多次跟随成祖北征,典兵马,所以与诸将相接,现在文渊阁臣中能够明悉边疆险易,熟知边将才干和深知敌情的还是数杨荣为第一。朱瞻基听杨士奇的回答后,收敛了怒容,笑着说:"朕初即位,荣数短汝,非(蹇)义、(夏)原吉,汝去内阁久矣,汝顾为荣地耶!"杨士奇听到后立即顿首说:"愿陛下以曲容臣者容荣,使改过!"(39)杨士奇为杨荣的过失做的恰如其分的解释,可算圆通得体。对同僚杨荣既未包庇,又不乘机报复,这样即应付了皇帝对自己的试探,也显示自己不忌嫉同僚的宽容胸襟。
    总之,三杨之才符合君主的需要,且能够融洽合作,各领风骚,由卑微之位佐中枢,亲近帝扉,跻登高位,为君主,特别是为仁宣所赞誉、信任和重用,形成一定的权力氛围。
    
    与同时代的其他人相比,三杨有其特殊的经历。
    第一,久任阁职。三杨任阁臣的时间都很长。"杨士奇在内阁四十三年,虽其始不过为学士,然已预机务,后加至公孤,始终在枢地,不出内阁一步,古来所未有也。同时值内阁者,金幼孜三十年,杨荣三十七年,杨溥二十二年"(40)。久任阁臣,与皇帝"朝夕左右"、"机密重务悉预闻"(41)。由此而增加的依托感、信任感是可以想见的,宣宗曾在给杨士奇的敕书中如是说:"卿历事祖宗,及今三十余年,始擢禁近,在论思之地,学广识明,端靖忠厚,有良臣之体"(42)。得到皇帝如此之高的评价与久任阁臣这种特殊机会不无关系。正如赵翼所说:"迨仁宣间,三杨在内阁久,所兼官屡加至师傅,于是官阶益尊,虽无相之名,而已有均衡之重"(43)。
    第二,历侍东宫。仁宗朱高炽做皇帝的时间很短,而做太子的时间却很长。在这漫长的东宫生涯中,三杨都曾是高炽的旧臣,杨荣在太宗时"侍皇太子(朱高炽)讲读",又"与诸皇孙讲学",而当"车驾亲征瓦剌"时,"皇太孙侍行,荣辅导之"(44)。杨士奇与东宫关系则更为密切,高炽为太子时,士奇"以本官兼左春坊左中允,寻升左春坊左谕德兼侍讲"(45)。杨溥在永乐初,"太宗择东宫官"时,被"授司经局洗马"(46)。三人因长期任事东宫,与高炽感情渐笃,在朱高炽的心目中,总认为"能孝者必忠,忠孝之人可任辅导"(47)。正因三人是仁宣所认为的忠孝之人,才得任辅导,而久居此位又使三人在仁宣二帝心目中地位愈益稳固并持高不下。
    第三,力保国本。在朱棣诸子中,朱高炽居于嫡长之位。按封建宗法制度,朱高炽为王储、皇储应是无疑问的。但是,朱棣以非传统方式入继,本身就表现出对嫡长继承制的破坏,加之朱棣好大喜功,而高炽恰好过于柔弱,身体又有缺陷,大军功方面远不及其弟朱高煦,这些都会促使朱棣产生易高煦为皇储的意向情感。在"靖难之役"最紧张的时候,朱高煦跟随朱棣,屡立战功,东昌之役,"张玉战死,成祖只身走",赖高煦所率援军,击败南军,保护了朱棣。朱棣认为高煦与自己很类似,便承诺以事成后立之为皇太子,朱棣做皇帝以后,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在朱棣面前"时时称高煦功高,""数劝立为太子"(48),但朱高炽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时就"册为燕世子"。永乐二年(1404)议立皇太子时,终于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公开承认了他的皇储地位,但在感情上却倾向于高煦。因此当高煦和高燧合力倾陷朱高炽的时候,朱棣很容易动摇,高炽的太子地位更陷入危机,朝廷出现了紧张的气氛。永乐时,朱棣数次亲征蒙古,皆留皇太子朱高炽于南京监国。永乐十年(1412),高煦阴结朱棣左右的官员构陷朱高炽,东宫官属多得罪,大理寺丞耿通上章为朱高炽辩白,朱棣认为"(耿)通为东宫关说,坏祖法,离间我父子"(49)而将其杀死。就在如此紧张的局势下,三杨仍明确地站在高炽一端,当朱棣召杨士奇问太子监国状时,"士奇以孝敬对,且曰:'殿下天资高,即有过必知,知必改,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托'"(50),经过杨士奇的委婉解释,才平息了朱棣的怒气。永乐十二年(1414)闰九月,朱棣北巡还,"以太子遣使迎驾缓"(51),下东宫官黄淮等于狱,杨士奇又向朱棣解释说:"太子孝敬如初,凡所稽迟,皆臣等罪"(52),赖东宫官属杨士奇等保护,朱高炽才保住皇太子的地位。随着高煦的行为日益跋扈,高炽与高煦的矛盾也日益激化,高煦滞留于南京而迟迟不去封地,这对太子无疑是一种威胁。对于高煦的不法行为,其他重臣如蹇义等不敢对朱棣说明,而杨士奇却向朱棣暗示了高煦的阴谋:"汉王两遣就藩,皆不肯行,今知陛下将徙都,辄请留守南京,惟陛下熟察其意"(53),促成了朱棣于永乐十五年(1417)三月徙封高煦于乐安州(今山东广饶),限令即日成行,暂时缓解了太子直接面临的威胁。三杨为太子地位的稳固均付出了代价。杨士奇为保护朱高炽,一再进言止谤,为此曾两次受牵连入狱,杨溥则为此在锦衣卫狱中,一系十年,几乎送了命,"盖先是永乐中,上安幸北京,太子居守,以谗故,僚大臣辄下诏狱,陈善、解缙相继死,而(杨)溥及黄淮一系十年"(54)。杨荣利用经常随驾之机,多次冒险缓解皇储之争,特别是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朱棣在"师次榆木川"时病死,为不给高煦以乘机起事之机,"荣敛如礼,戒勿发丧,整军旅,严于令",使"外无知者",一切如常,"荣密与中官海寿星夜驰报"(55),在京内杨士奇的配合下,高炽得以顺利即位。总之,在"定国本"的问题上,三杨始终维护朱高炽,立场是坚定的,并为此均有付出,这使得三杨与高炽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感情更加深厚。这些经历,不仅使三杨"宿德重望""为时耆硕"(56),在朝臣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更使三杨与仁宣二帝间构建了一种特殊的感情而受到信任和重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