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明初“三杨”权势与“仁宣之治”(4)
四 直观而言,明初政体,由宰相制一变而为皇权独揽,皇权独揽而一变为内阁辅政,是君臣关系的变化;或严猛以治,或宽疏以治,究其实质,皆不外乎统治术的变化和调整。统治术发生变化,君臣关系有所调整,统治者对政权中枢机构所需的人才的学识品类和德行类别,就会有新的选择。而人才的进退必然视统治术的变化,君臣关系的调整为转移。两者之间能否契合,契合的程度如何,从某种意义上言,是封建王朝治乱兴衰的一个标尺。 纵观明代内阁制度,自永乐到崇祯存在二百四十余年,但论君臣之间基本上能做到相互理解和信任,阁内主要人员能够较好地协作,关系融洽,在国政上较正常地发挥作用,政局能相对稳定和持续发展,都应推仁宣两朝由三杨主政的十年为最。 明代政治从洪永到仁宣转化时期的客观形势需要一种特殊型人才,而三杨的素养、经历符合这种需要。内阁的确立为新型人才开辟了舞台;选择什么样的人才?继洪永时期的严猛政治之后,仁宣两朝统治者需要一个喘息缓冲的时期,于是政策趋于宽疏,这就需要一批符合这一宽政要求的,既有能力又完全驯服可靠的人才。三杨正是主张宽政的仁宣二帝的意中之人,他们经过长期磨炼,不仅谙熟国事,且积累了丰富的处理国政的经验,德高望隆,为君主所器重。因此,进一步提高三杨地位,依靠他们佐理朝政,保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亦为势所使然。也就是说,三杨在这一时期受到特别重用,是由主客观多方面条件造成的,绝非偶然。其中,主要由于君臣之间在政治需要上的相互投合,而历史渊源和感情上的联系,以及三杨自身的修养,也是重要的条件之一。 注释: ①(43)《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三《明内阁首辅之权最重》 ②《明史纪事本末》卷十三《胡蓝之狱》。 ③《明夷待访录》《置相》。 ④《皇明大政记》卷三。 ⑤⑦《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三十三、卷五十九。 ⑥《明经世文编》卷二百九三杨继盛《早诛奸险巧佞贼臣疏》。 ⑧《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二《明祖晚年立严刑》。 ⑨《明文衡》卷六《叶巨升万言书》。 ⑩《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八《壬午殉难》。 (11)《明史》卷三0七《纪纲传》。 (12)《明史》卷三《太祖本纪》。 (13)《明经世文编》卷二十一邹缉《奉天殿灾疏》。 (14)《明史》卷三0四《郑和传》。 (15)(16)马克思:《道德化的批评和批评化的道德》。 (17)《明文衡卷》六十《周是修传》。 (18)《玉堂丛语》卷四。 (19)《典故纪闻》卷十。 (20)《明史》卷一0九《宰辅年表》。 (21)(36)《明史》卷一四八《杨士奇等传赞》。 (22)《明通鉴》卷二十。 (23)(24)(39)(54)《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八《仁宣政治》。 (25)《杨文贞公文集》卷一《御书阁颂》序。 (26)(27)(28)(50)《明史》卷一四八《杨士奇传》。 (29)(30)(32)(37)(38)(52)(53)《明史》卷一四八《杨荣传》。 (30)(33)(44)(55)《明英宗实录》卷六十九。 (34)(45)(46)《明英宗实录》卷一四三、卷一一四、郑一四三。 (35)《明史》卷一四八《杨溥传》。 (36)《殿阁词林记》卷一《杨溥传》。 (40)《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三《明大臣久任者》。 (41)《明史》卷一四七《黄淮传》。 (42)《明宣宗实录》卷一0六。 (47)《明仁宗实录》卷八。 (48)《明史》卷一一八《汉王高煦传》、卷一四五《丘福传》。 (51)《明史》卷七《成祖本纪》。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