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司马昭(3)
4.迅速平定钟会的叛乱,防止蜀地的重新割据 钟会伐蜀成功后,"自谓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加猛将锐卒,皆在己手,遂谋反"[33]。他的计划是,联合降将姜维举事,并准备由姜维作先锋领兵五万出斜谷,自己统率大军随后,出其不意占据长安,然后进军洛阳,"天下可定也"。钟会叛乱的力量十分雄厚,司马昭派遣的三路伐蜀大军,其中钟会所率的是主力,约有步骑10余万。邓艾和诸葛绪各统3万余人。但在伐蜀途中,"(钟)会欲专军势,密白诸葛绪畏懦不进,槛车征还,军悉属会"[34]。邓艾被钟会诬陷而死,其部亦归钟会统率。再加上姜维的降军约有5万,成都蜀汉降军亦有数万,这样钟会一人"独统大众,威震西土"[35],一旦倒戈,其后果不堪设想。面临钟会叛乱的严重局势,司马昭毫不惊慌。他对此事其实早有估计,早在司马昭遣钟会伐蜀时,谋士邵悌:"言于帝曰,钟会难信,不可令行"[36],建议司马昭另选伐蜀元帅。司马昭答道:"我宁当复不知此耶?……今遣会伐蜀,必可灭蜀。灭蜀之后,就如卿所虑,当何所能一办耶?凡败军之将不可以语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心胆以破故也。若蜀以破,遗民震恐,不足与图事;中国将士各自思归,不肯与同也。若作恶,祗自灭族耳。"[37]可见司马昭高瞻远瞩,料事如神,已把钟会控制在手掌之中。当钟会除掉邓艾后,自以为得计,认为司马昭对他十分信任。但这时司马昭已亲自率军10万屯驻长安,并令中护军贾充领军入斜谷,随时准备镇压钟会的叛乱。钟会发觉司马昭对他已有防范,慌忙诈传郭太后遗诏,公开打出讨伐司马昭的旗号,但其部将都不愿随他作乱,钟会只得把他们都关押起来,"严兵围守",欲尽杀之。不料其谋泄漏,魏兵得知情况,起兵攻打钟会,钟会措手不及,和姜维一起被杀。 钟会起兵反对司马昭,其性质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斗争,但钟会的打算是"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38]。如其谋一旦得逞,势必重建割据政权,分裂局面又将延续。但正如司马昭所预料的,蜀亡之后,遗民宁肯归于晋,也不会拥护钟会再行割据。北方将士各自思归,更不会随他留在蜀中。所以钟会作乱,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只能是自取灭亡。由此可见,由于国家长期分裂给人民带来了痛苦,统一确实是人心所向,司马昭采取果断措施,迅速平定这场叛乱,稳定了蜀中的局势,这是符合历史发展和人民要求的。 5.实施正确的治蜀政策 司马昭平蜀以后,面临着如何治蜀的问题。因为蜀汉政权虽遭覆灭,但益州地主集团尚有相当的力量,而且此时蜀之南中、江州等地还在继续抵抗,不肯降服,"是时罗宪以重兵据白帝,霍弋以强卒镇夜郎,蜀土险狭,山水峻隔,非步卒所涉,魏师之来,褰国大举,欲追则舟楫靡资,欲留则师老多虞"[39]。作为政治家的司马昭懂得如果单纯使用武力,采取军事压服手段,并不能迅速消灭蜀汉残余势力。因此他根据蜀中的状况,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巩固他在巴蜀地区的统治。 首先是缓和蜀地的阶级矛盾。蜀中百姓在刘禅统治下,赋役负担极其沉重,当时全蜀"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可是"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40]。平均9个人负担一个"战士",7家民户养活一个"吏"。这样沉重的剥削,当然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来。司马昭平蜀伊始,就立刻下令,"特赦益州士民,复除租赋之半五年",以解民困。他还"劝募蜀人能内移者,给廪二年,复除二十岁"[41],用经济上的优待政策,鼓励益州士民迁徙到中原地区去。 其次,为了防范蜀汉政府卵翼下的残余势力在益州东山再起,同时也为了满足益州土著地主集团驱遂外来地主势力的要求,在公元264年,司马昭把蜀汉政权中非益州藉的重要文武官吏,全部召回到中原地区去,给他们官做,有的还赐以爵位,如"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令卻正,殿中督张通并封列侯。"[42]因此可以说,他们的势力,已随着蜀汉的灭亡而撤出益州了。 再次,为了争取益州地主集团的归附,司马昭对蜀主刘禅采取了安抚笼络政策,因为刘禅虽系亡国之君,但其统治蜀汉已达40余年,在益州地主集团尚有相当大的政治影响。例如蜀汉南中都督霍弋闻"成都不守,素服号哭,大临三日,诸将咸劝宜速降,弋曰:'今道路阻塞,未详主之安危,大故去就,不可苛也,若主上与魏和,见遇以礼,则保境而降不晚也,若万一危辱,吾将以死拒之,何论迟速耶。'"[43]由此可见,对刘禅如何处置,关系到益州地主集团人心之向背,一旦蜀主受辱或被杀,蜀汉士大夫则不但不会与司马氏集团合作,反而有可能与之为敌。司马昭洞察其情,故对刘禅十分礼遇,他奏请魏帝封刘禅为安乐公,其"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余人。"又予以优厚之俸禄,"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物称是"。并以魏帝名义下诏褒奖刘禅道:"公恢崇度德,深秉大正,不惮屈身委质,以爱民全国为贵,降心回虑,应机豹变,履信思顺,以享左右无疆之休"[44]。由于司马昭对刘禅的"归命之宠",使其在政治和经济上得到了较好的待遇,故刘禅才"乐不思蜀"。 由于司马昭实施了正确的治蜀政策,蜀汉各地郡守纷纷归降。霍弋"得后主东迁之问,始率六郡将士"请降,并向司马昭表示,"是以委质,不敢有贰。"[45]司马昭不烦刀兵,就平定了南中。蜀巴东太守罗宪"得后主委质问之",亦感恩怀德,放弃死守,"送文武印绶,任子诣晋王。"后来当孙吴大军起兵西上,欲乘机兼并蜀地之时,罗宪"保城缮甲、告誓将士,厉义节义",誓死坚守。并表示宁愿效忠司马昭"毕命于此",而"宁能为吴降虏乎"[46]。最后终于打退了吴军的围攻,保卫了疆土,为司马昭立了大功。这样益州地主集团就完全被司马昭争取过来了。由于他们的归附和全力支持,巴蜀地区以后成了西晋伐吴的基地。可见,司马昭治蜀功不可灭。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