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司马昭(4)
二 据上述,司马昭无疑是一个应该肯定的人物。但是由于司马昭杀死魏帝曹髦,冀图夺取曹魏政权,故封建统治者和史家都称其为杀主篡逆,而予以痛斥。解放后,史学界对司马氏集团也贬多于褒。在这里有必要予以辨析。 我们认为司马昭杀死曹髦,绝不能作为他的罪状,更不能把他说成是"奸臣",封建史学家是站在正统主义立场上来评论司马代魏之事的。历史唯物主义早就批判了封建正统史观,并指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或集团)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是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对社会、对历史发展有利,是否对经济文化发展有利。从这个基本点出发,笔者认为司马氏取代曹魏政权,不仅不是什么"过",而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功",因为曹魏后期的统治已经腐朽,司马氏消灭它,是历史的进步。为了说明问题,在此将曹氏和司马氏这两个集团之优劣作一比较。 魏明帝曹睿穷奢极侈,他不顾当时天下尚未统一,民力十分凋敝,就大兴土木,盛修宫室,以致"力役不已,农桑失业"[47],百姓劳瘁。其后宫宫女多至数千,也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他还在荥阳等地圈禁民田,豢养麋鹿,并规定"杀禁地鹿者,身死,财产没官"[48]。可见其统治之残暴。曹睿死后,曹爽执政。他"日纵沉醉","饮食车服,拟于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妻妾盈后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将吏、师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为伎乐",还"作窟室绮疏四周,数与晏等会其中,饮酒作乐"[49]。可见他骄奢淫逸到了何种程度。曹爽毫无才能,为了树立个人威望,"立威名于天下",他不听司马懿的劝阻,冒然率大军伐蜀,结果大败而归,"关中为之虚耗"[50]。曹爽还和何晏、邓飓、李胜、毕轨、丁谧等"浮华派"结成死党,实行任人唯亲的用人政策,对廉洁耿直的官员,排挤打击。"群官要职,皆置所亲"[51],"依势用事,附会者升迁,违忤者罢用。"[52]曹爽还支持何晏等侵夺屯田土地,"共分割洛阳,野王典农部桑田数百顷及坏汤沐地以为产业。承势窃取官物,因缘求欲州郡,有司望风,莫敢忤旨"[53]。如果说曹魏政治在曹睿时就开始走下坡路,那么在曹爽等浮华派掌权后则更为黑暗腐败。 和曹氏集团相对立的是司马氏集团。司马氏集团属于门阀地主中的事功派,他们大都在政治上颇有建树,司马懿不仅善于领兵打仗,而且很懂得治国之道。针对魏明帝时期人民徭役负担过重、"百姓苦之"的弊政,司马懿多次上疏,要求朝廷免除一部分力役,以解民困。司马懿自辽东返回后,"役者犹万余人,雕玩之物动以千计。至是皆奏罢之,节用务农,天下欣赖焉"。[54]在经济上,司马氏集团关心农业发展,注意兴修水利和田事业的推广。青龙元年,司马懿在关中开成国渠,筑临晋陂,灌溉田地数千顷,收到了"国以充实"[55]的效果。正始二年,他支持邓艾在淮河南北大搞军屯的建议。第二年,他"奏穿广漕渠,引河入汴,溉东南诸陂,始大佃于淮北"[56]。以后他又在河南开淮阳、百尺二渠,并修复一些旧的陂塘。这些措施都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并为以后灭吴奠定了基础。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控制朝政,"命百官举贤才,明少长,恤穷独,理废滞",安排和重用一些司马懿时期提拔起来有才干的文武官员,在中央和地方发挥他们的作用,于是"四海倾注,朝野肃然"[57]。司马昭继承父兄之业,更是力图刷新政治,发展经济,以统一天下(上文已详)。司马氏集团拔擢人才,也是任人唯贤,注重于事功。如邓艾"家贫","为农民养犊","以口吃,不得作于佐"[58],但很有才能。遂被司马懿父子破格选用,后来成为独挡一面的大将,并率军一举灭蜀。羊祜有"经纬文武"[59]之才,他看透了曹爽等人的腐败无能,故对曹爽的征辟推辞不就。司马昭执政后,礼贤下士,拜他为相国从事中郎,掌机要,不久迁为中领军,后来成为晋武帝灭吴、完成统一大业的主要谋臣和大将。其余如石苞、杜预、张华、王睿、卫瓘、贾充都有治国理民之才,而为司马氏所选拔,以后成为西晋王朝的开国功臣。 由此可见,司马氏集团的人大多擅长军事谋略,重视发展经济,善于治理国家,不务虚名而尚实干,这无疑优于曹氏集团。因此所谓司马氏是魏国"一个极其腐朽的集团"[60]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司马氏能够夺取曹魏政权,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他们在政治上较有作为,较为清明,才有可能、有条件最终战胜曹氏,并较快地稳住了政局,没有引起社会动乱。对此,司马氏政敌王凌之子王广说:"曹爽以骄奢失民,何平叔虚而不治,丁、毕、桓、邓虽并有宿望,皆专竟于世……故虽势倾四海,声震天下,同日斩戮,名士减半,而百姓安之,莫或之哀,失民故也,今懿擢用贤能,广树胜己,修先朝之政令,副众心之所求,爽之所以为恶者,彼莫不必改,夙夜匪懈,以恤民为先。"[61]吴国丞相张悌也说:"曹操虽功盖中夏,威震四海,崇诈杖术,征伐无已,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睿承之,系以惨虐,内兴宫室,外惧雄豪,东西驰驱,无岁获安,彼之失民,为日久矣。司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摧坚敌如折枯,荡异同如反掌,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其威武张矣,本根固矣,群情服矣。"[62]这些话出自司马氏政敌和敌国谋臣之口,应该说是可信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司马氏同曹氏集团斗争的性质,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不同集团间争夺权势的斗争,但不管司马氏的目的如何,斗争结果却是一个较有作为、较得民心的统治集团代替了一个腐败无能的统治集团,这对社会、对人民、对完成全国统一事业都是比较有利的,因此司马氏取代曹魏政权非但不是"历史上一个不幸事件"[63],反而应该看成是好事。当然我们也不应否认,司马氏集团在消灭政敌时,手段极其残酷,又经常玩弄权术。司马懿杀曹爽时,"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姐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64]司马昭也是大肆杀戮曹魏宗室和拥曹派士族,甚至连成济替司马昭杀死曹髦,为司马氏立了大功,也不免被作为替罪羊,而遭灭族惨祸。在魏帝曹髦被杀后,司马昭又"大惊,自投于地曰:'天下其谓我何'"[65],这种欲盖弥彰、故作姿态的形象确实丑恶。过去论者往往以此来否定司马昭,笔者认为嗜杀,搞权术是剥削阶级恶劣本质的表现,不足为训,应该批判。但这与司马昭功绩相比,无疑是次要的,我们不应该以此来否定司马昭,这也正如评价曹操一样,曹操也是个杀人魔王和玩弄阴谋的老手,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他恰当地肯定。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