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敦煌所出粟特语古信札与两晋之际敦煌姑臧的粟特人(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敦煌研究》 刘波 参加讨论

古信札中说:“有100名来自撒马儿罕的粟特贵族现居黎阳(Sryiny,林梅村释作“泥阳”,日本学者译成“敦煌”),在囗城有42人……”英国学者亨宁据此推断,当时在敦煌附近居住的粟特贵族加之他们的家眷、奴仆可达千人左右(14)。这一人数足以使粟特人在敦煌形成自己的聚落。在当时中国内战不断,商贸混乱的情况下,他们仍从“敦煌前往金城去销售大麻、纺织品、毛毡……(第23行),并希望“金城至敦煌间的商业信誉尽可能长久保持(第27、28行)”,以及“派人去敦煌取麝香(第58行)”,从这些情况中,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四世纪时敦煌已经成为粟特商人在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的货物转运站。这里既有他们欲销往内地的商品,也有从内地收购到的欲送回撒马儿罕的商品。这种转运站的性质亦要求一定数量的粟特人在此工作,才能保证货物迅速转运。从这一点上来说,当时在敦煌的粟特人也应该是为数不少的,而且并没有因为战乱而离开。
    ②姑臧
    根据陈国灿先生的分析,姑臧(即凉州)有可能是粟特队商的大本营,这封信就是姑臧寄往撒马儿罕的,信中还多次提到了由姑臧向内地派遣分商队的情况。
    姑臧位于河西走廊东端,作为武威郡的治所,自古即为西北进入关中和中原地区的门户所在,也是河西地区一处重要的商业贸易枢纽,汉代以来便是西域胡人在华的重要聚居地。洛阳出土的《唐康续墓志》在追述其先世时写道:“东晋失国,康国跨全凉之地,控弦飞镝,屯乃骑于金城,月尘汉惊,辟千营于沙塞”(15),这里的“康国跨全凉之地”尽管有些夸美之意,不过亦多少反映了当时粟特人在凉州拥有相当深厚的势力和根基。
    前凉时期,许多胡骑在军中服役,那么其中的月氏胡、康居胡也自然为粟特商人在华进行贸易活动提供了保证(16)。因而至五世纪时凉州的粟特人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商团护卫组织,据地称雄,至使北魏攻占凉州时“悉见虏,高宗初粟特王遣使请赎之……”(17)。足见其努力渊源深厚了。
    陈连庆先生在《汉唐之际的西域贾胡》(18)一文中业已指出:“自前凉以来即以姑臧为政治中心,高昌为西方前哨,敦煌为中继要地。所以敦煌和姑臧等地都是胡人聚居的地方。”作为商业民族的粟特人,其居住地亦是其商贸据点,他们以其天生的高度商业意识把这些聚落穿连成线,贯穿丝路始终。
    这一时期,如荣新江先生的研究表明,粟特人在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的活动,主要是根据在新疆和田、库车、吐鲁番、敦煌藏经洞等处出土及发现的安息语、中古波斯语、于阗语粟特语、以及少量的巴克特里亚语等古写本上所提供的资料而做出的考证。根据荣先生的分析,使我们得知从公元三世纪开始,在丝绸之路西端的于阗(和田)、楼兰、疏勒(喀什)、龟兹(库车)、焉耆等地就陆续出现粟特人的聚落了。楼兰出土的一件汉文木简上,记有“建兴十八年三月十七日粟特胡楼兰地区粟特人的帐目。足见当时楼兰地区已经有粟特人居住了。而且从一万石的数量来看,人数应当不少(19)。这份木简亦证明了粟特古信札的年代312/313是符合史实的,证明四世纪前后粟特人已走遍丝绸之路沿线主要绿洲。
    荣先生的上述研究说明了敦煌、姑臧以西的粟特移民的存在,这种情况是敦煌及姑臧等地在四世纪前后存在粟特人移民聚居地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前提。
    三、古信札中所见的商品与货币
    在古信札中一共提到了四种商品,其中大麻纺织品和毛毡(毯)是粟特人销往内地的商品,丝绸和香料(麝香)则显然是粟特人在华购买欲送回撒马儿罕的商品。这四种商品实际上也是丝绸之路上往来商旅贩运的最主要商品。
    ①毛织品
    根据史料的记载,粟特人所携带的商品大部分出自异邦,比如出自波斯的鍮石和越诺布,出自拜占廷的拂林大氍毹和拂林狗,以及有可能引自印度的郁金香和生石蜜,而出自粟特本土的商品除了一些土特产如狮、马、金桃、银桃、青黛和葡萄酒外,最重要的便是毛麻织品。中亚地区的毛织品自古以来便享有盛名,尤以君土坦丁堡的宫廷纺织品最为有名。《三国志》卷三十引《魏略》大秦纪事云:“织成,氍毹、毾,罽帐之属皆好,其色又鲜于海东诸国所作也。”因而古信札中提到的毛毡的来处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产自粟特本地,另一种则是从周边地区尤其是从大秦收购交换所得。从史料来看,当时中亚地区包括河西地带毛织品的生产和消费量是很大的。在我国境内出土的秦汉魏晋时期的佉卢文书(20)就有许多处关于毛毡毛毯的记载,如:
    第382件:叶波怙交税毡衣两件,以抵偿酥油和毡衣一件。……
    第387件:……只须送两件毡衣。
    第714件:兹将阿夷耶摩县税收统计如下:酥油、绵羊、毛毯、地毯、毛毡……
    第728件:甘枝格耶交九掌长地毯一条……
    另外,在新疆出土的五世纪吐鲁番文书中亦有关于毛毡毛毯的记载(21)。如《阿斯塔那一号墓文书》(西凉建初十四年[418年]随葬衣物疏)中第七条:
    这些史料记载记明了毛织品在当时是占主导地位的生活用品,因而自然会成为粟特商人的贩卖商品,远销至汉地中原。甚至在唐代九姓胡的贡品中,毛毡品仍然占有很大的地位。蔡鸿生先生在《唐代九姓胡贡品分析》(22)一文中对此作过专门的论述。
    ②棉织品及丝织品
    关于粟特本土纺织的生产情况,姜伯勤先生在《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23)一书中已有考证,使我们了解到作为商业民族的粟特人亦有自己生产的商品。而且根据薛爱华(E.H.Shafer)的考证(24),棉花是在中亚地区首先培植和生产加工的,直至九世纪时才被中国人所熟悉。那么粟特地区的棉纺织品情况在四世纪时期已初具规模,而到六世纪时“番锦”与“胡锦”已颇为流行。劳费尔(B.Larfer)在其著《中国伊朗编》(25)中关于《波斯的纺织品》一章中亦多次提到了以粟特为中心的纺织品的情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