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蜀党争辨析(3)
洛蜀党争中之朔党 经辨析,洛蜀二党皆只有寥寥一二人,甚至很难称之为党派。即使此数人大打出手,也不会对政局产生太大的影响,何况程颐、苏轼很少参予对对方的攻击。那么,洛蜀党争何以在元祐年间被时时提及,似乎其左右了政局的稳定和发展呢?这就必须分析朔党之作为了。 朔党乃是以司马光门下为骨干的官僚集团。他们都是老辣的政坛官僚,精通争权夺利术。元祐年间,皆身据要职。洛蜀党争之所以如此沸沸扬扬,与他们故意宣扬、精心利用有关。苏轼分析自己为众矢之的原因说:"臣拙于谋身,锐于报国,致使台谏,例为怨仇。……(司马)光所建差役一事,臣实以为未便,不免力争。而台谏诸人,皆希合光意,以求进用。及光既殁,则妄意陛下以为主光之言,结党横身,以排异议,有言不便,约共攻之。"[27]元祐初,新党各据要津,旧党团结一致,共同对敌。苏轼与司马光争论役法,短暂的蜜月即告结束。从此,苏轼便成为朔党政治上的障碍。 苏轼有三点最令朔党诸公坐立不安。第一,以人品、文章名世,有很高的声誉;第二,深得太皇太后依赖,屡攻不去;第三,为官正直,无官场相容苟且之习。所以,他们最怕用苏轼为相。刘延世《孙公谈圃》卷上载:"子瞻以温公论荐,帘眷甚厚,议者谓不日为执政矣。公(孙升)力言:'苏轼为翰林学士,其任已极,不可以加。如用文章为执政,则国朝赵普、王旦、韩琦,未尝以文称。'"[28]洛蜀之争起,朱光庭首攻苏轼不去,朔党诸公急起响应。傅尧俞廷争时,竟厉声喝道:"太皇太后主张苏轼则甚,又不是太皇太后亲戚也。"(《长编》第9570页)恼羞成怒,有如市井。而后,贾易攻苏成狂。他们又努力维护。如元祐二年十一月,刘挚等人共同上疏,为朱光庭辩解,且多袒护程颐、贾易(《长编》第9894~9896页);元祐五年六月,孙升为贾易辩护,称其"公忠亮直,正色敢言,向为司谏日,以直言被责,名闻天下"(《长编》第10655页);元祐六年八月,王岩叟说:"贾易除御史日,中外翕然称当。……今罢去,士论甚以为惜。"(《长编》第11074页)元祐年间每次纷争,最为活跃和多次得利的就是朔党诸公。为满足私利,他们甚至不惜将杨畏之类反复小人引入言路,终至引火焚身。由于朔党对与苏轼相仇的言官皆持保护、怂恿态度,这些人自然向朔党靠拢,所以,人们常常将其与朔党混为一谈。元祐六年十月,郑雍疏论刘挚结党营私,罗列挚党三十人(《长编》第11152页),攻苏者绝大部分在内。《古今纪要》之朔党名单,即转录于此。 朔党诸公除直接参予对苏轼的围攻外,往往还以置身事外的第三者身份,做出公正姿态,洛蜀各打五十大板。他们处处突出洛蜀矛盾,力图将种种纷争皆归于此。因为程颐已被罢黜,朔党之公正实际上只指向苏轼一人。王觌说:"颐、轼自擢用以来,皆累有台谏官论列。若使二人者言行全无玷阙,亦安得致人言如此之多也?近日既察颐而逐之,惟轼尚存,公议未允。"(《长编》第9867页)贾易攻苏被贬,刘挚又极力要求"两罢之"。苏轼为人光明磊落,政敌除以文字诬陷外,只有紧紧抓住党争这根稻草。朱光庭、贾易等等,更多的时候是被利用、操纵,是朔党手中的几张牌。朔党力求保持言路对苏轼的不断围攻趋势,使苏轼疲于奔命,无暇它顾。甚至逼迫其对朝廷产生惧怕厌倦心理,自动求去。他们的目的达到了。元祐四年以后,苏轼大都在外辗转度过。只要一回朝廷,新的诽谤攻击便汹涌而来。 朔党诸公,权欲极重。魁首刘挚窥伺相位已久。为达目的,他"与同列议论,多泄其语,与言事官相表里。范纯仁好用亲戚,挚不与之争,泄其语于言事官,使攻之。"(《长编》第10390页)把持朝政后,为稳固权势,刘挚甚至联络势不两立的新党,企图将之收归己用。打洛朔党争牌,也是他们的政治权术之一。 朔党与程颐的关系也很发人深思。由于政坛的格局形势,双方比较亲近。朔党也故意将程颐的罢黜,完全归咎于蜀党,以夸大、加深洛蜀矛盾。李焘云:"岩叟云颐竟为蜀党排挤,盖非平实语。"(《长编》第11240页)就否定了朔党的议论。其实,逼迫程颐,朔党亦有力焉。元祐初司马光荐程颐,刘挚深恐威胁到自己的权势,坚决反对。他以颐"岂徒欲以声名自售"的堂皇借口,要求"依颐所乞,成就其节"。后又以颐"所建请数事","非所宜言者,众传以为笑",要求"依颐辞免"。(均见《长编》第9032页)企图将程颐排除出局。当认识到苏轼是他们的最大威胁时,便转而维护程颐。但是,程颐的迂腐、疏阔、固执,常常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令朔党诸公难以把持而陷于尴尬。一次,皇帝因病不能听讲,程颐最先得到消息,便责问宰相吕公著曰:"二圣临朝,上不御殿,太皇太后不当独坐。且上疾而宰相不知,可为寒心。"(《长编》第9831页)此事惹怒太皇太后和诸执政,顾临、胡宗愈首先发难,刘挚、刘安世等朔党骨干也加入围攻。千夫所指,程颐终于被黜。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是朔党诸公的拿手好戏。他们深谙官场,工于心计仯一位率直无私的天真文人和一位迂腐疏阔的固执道学家,在朝廷中怎能是他们的对手?最后,都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元祐年间绵延不断的党争,仿佛是一场慢性自杀,逐渐破坏了统治结构的稳定。元祐大臣之间的相互攻击,也为绍圣党人打击他们准备了充分的黑材料。元祐执政喜用阿谀奉承、无个人操守的小人,又为绍圣党人的全面反扑提供了开路急先锋。一场大政治风波随即降临。北宋就是在这样不断的政局大动荡和交错复杂的频繁党争内耗中,消尽气力,奄奄一息,终于被金人所灭。"始以党败人,终以党败国"[29],史官之言,击中肯綮。 注释: [1][2]《宋史纪事本末·洛蜀党议》。 [3]《试馆职策问》。 [4]《宋史·吕陶传》。 [5][22][27]《乞郡劄子》 [6][7][12]河南程氏遗书》第1、第24。 [8][9]《扬雄论》。 [10][13]《朱子语类》卷101、121。 [11][16][17]《朱子语类》卷130。 [14][15]《宋元学案补遗·苏氏蜀学略补遗》。 [18]《再乞郡劄子》。 [19]《柳亭诗话》。转引自《宋人轶事汇编》卷9。 [20]《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伊洛渊源录提要》。 [21][23]《宋史·贾易传》。 [24]《宋史·孔文仲传》。 [25]《宋元学案补遗·安定学案补遗》。 [26]《宋史·杨畏传》。 [28]转引《宋人轶事汇编》卷13。 [29]《宋史》卷356。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