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荀彧——兼论曹操与东汉大族的关系(3)
三、举荐士人:协调曹操与大族名士的关系 曹操用人重才能,唯才是举,明确提出了"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的用人方针,以破除汉末尚名背实,朋党交结的弊失,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是不争的事实。不过,以往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片面化的倾向,以为曹操推行"唯才是举"是专用来排斥大族名士的,曹操与大族似乎水火不容。这是简单化的不正确的看法。 东汉之世,世家大族一直处于左右政局的重要地位,享有各种特权。随着东汉王朝的瓦解,各地区的大姓豪杰之士成为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割据者必须争取他们的支持,起用其士人代表,否则其割据便难以成功。这样,曹操也必须注意招揽大姓名士,以免重演杀一边让而举郡皆反的悲剧。因此,他虽力行"唯才是举",但"只能从大姓、名士中选用他所需要的人才,也仍然需要大姓、名士推荐他所需要的人才"(23)。依我之见,曹操与世族名士的关系总的说来是以合作为主,这不是故意曲为之解,只要我们将当时其他割据者与大姓名士的关系略作考释,便会明白这一点。如袁绍虽为大姓子弟,但割据河北"征北海郑玄而不礼",又"逼玄随军"南征,还责命曹操杀杨彪、梁绍和孔融,(24)至于诛杀田丰等人更是有目共睹。公孙瓒据幽州,"多所残害";"杀害州府,衣冠善士殆尽";(25)"缵统内外,衣冠子弟有材秀者,必抑使困在穷苦之地"(26)。公孙度据有辽东,对郡中大姓"皆以法诛,所夷灭者百余家,郡中震栗",甚至掘冢焚尸,以泄其恨。(27)陶谦任徐州刺史,"背道任情",赵昱等"徐方名士",或以"忠直见疏",或以谏争"拘执","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28)孙策"平定吴会,诛其英豪"(29),所谓"英豪",即指江南名士。据田余庆先生考证,孙氏兄弟先后诛杀了许贡、盛宪、周昂、周昕、周颙、王晟、沈友、高岱等。(30)如再追述孙坚攻杀王容、孙策害陆康的史实,可以说孙氏父子双手沾满了世族名士的鲜血。 与上述人物相比,曹操有过类似的举动,如他先后杀害过边让、孔融、杨修等名士,但并没有像公孙瓒、公孙度、陶谦等人那样,始终以大族为敌,以斩尽杀绝为快,而是尽力招揽士人,争取他们的合作。曹操这样做,除了有汉献帝都许这一有利因素外,尚有二点因素。其一是他本人虽有阉宦家庭的背景,但他进入过太学,受过良好的教育,与士大夫阶层多有共识,并一再得到桥玄、何颙、许劭、李缵、王俊、袁绍等人的奖掖与好评。(31)故唐长孺先生说:"(曹操)虽然出身宦官家庭,但早就挤入了名士行列"(32)。这使得曹操能够与名士交结与沟通。而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荀彧的"居中持重"。他每每在关键时刻劝阻曹操,以免发生过激之举,如阻止曹操拘捕杨彪。更重要的是他从长远计,大量引荐名士进入曹操幕府,逐渐改造曹操政权的性质。曹操收罗人才,荀彧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荀彧的特殊身份与举荐之力,曹操绝不可能网罗那么多的大姓名士。关于这一点,《三国志·荀彧传》注引《彧别传》载: 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钟繇、陈群,海内则司马宣王,及引致当世知名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之俦,终为卿相以十数人。取士不以一揆,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终各显名。荀攸后为魏尚书令,亦推贤进士。太祖曰:"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或问(钟)繇曰:"君雅重荀君,比之颜子,自以不及,可得闻乎?"曰:"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谘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吾等受命而行,犹或不尽,相去顾不远邪!" 上述人物多是汉魏之际大姓名士的代表,后来成为曹魏政权上层的骨干,也成为魏晋士族门阀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荀彧举荐的名士远不止这些,可考者尚有仲长统、孙资、严象、韦康等,后来曹操平定河北与荆襄,荀彧也举荐当地大姓名士。荀彧举人,虽重门第阀阅,但更重才识与德行,故其所荐之人多名符其实,有吏治执事之能。旧史上多称其慧眼识人,用心平允,《三国志》荀彧本传注引《典略》云: 或折节下士,坐不累席。其在台阁,不以私欲挠意。或有群从一人,才行实薄,或谓彧:"以君当事,不可不以其为议郎邪?"彧笑曰:"官者所以表才也,若如来言,众人其谓我何邪!"其持心平正皆类此。 荀彧所举之才,虽来自北方各州郡,河南、河北、关东、关中皆有代表,但细究其籍贯,尤以颍川人士为多,如荀攸、钟繇、杜袭、戏志才、郭嘉、荀悦、辛毗、赵俨等,这不排除其乡里观念的影响,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颍川是曹操掌握的势力范围,一直是东汉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人才辈出,特别盛产谋略与法治之才,当时人便盛称"汝、颍多奇士"(33)。所谓"奇士",就是指具有出众政治才能的名士。(34)因此,荀彧所荐人才正与曹操用人唯才的标准相合,如戏志才、郭嘉、荀攸等都是当时一流的谋略家。从另一方面来说,曹操所用人才多来自大姓豪门,这样的人才越多,其政权性质的变化便越大,从而逐渐向大族名士靠拢。同时,荀彧建议曹操重视儒学,倡行教化,即"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使干戈戢睦,大道流行。"又说:"宜集天下大才通儒,考论六经,刊定传记,存古今之学,除其烦重,以一圣真,并隆礼学,渐敦教化,则王道两济。"(35)很显然,荀彧希望复兴儒学,从而抑止当时盛行的刑名之治。当时陈郡袁涣也提出了类似的政治主张,这都说明了儒家大族人物试图改造曹操政权的意图。当然,这是一个漫长而充满艰难的过程。但荀彧辅佐曹操,"从容与太祖论治道",使得曹操虽与士大夫阶层间有冲突,但始终以合作为其主流而不至陷入破裂的窘境,从而形成了魏晋士族的一批核心力量,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晋书·荀勖传》载曹操之言曰:"荀文若之进善,不进不止;荀文休之退恶,不退不休。"对此,《三国志·荀彧传》注引《彧别传》曰:"彧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俊咸宗焉。司马宣王常称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由此可见,汉晋间士人无不以荀彧为"仪表",连一代枭雄司马懿也不忘其提携之恩,崇敬有加。也正是这个司马懿,最终代表儒学大族颠覆了曹魏政权,使历史又回到了东汉时期大姓名士执掌政权的轨道,并逐渐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的局面。这样看来,司马懿对荀彧的崇敬一点也不奇怪。通过这两位历史人物的感情沟通,我们可以深刻地领悟汉晋间历史的变化及其内在的合乎逻辑的联系。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