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新文化与新文化运动简论(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 田彤 参加讨论

(二)如何“创造”新文化
    维新派思想家梁启超在谈到“新民”说时,提出“新”之义有二:一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9](P227)。 这无疑是对“中体西用”的突破。但这种主张毕竟未占主导地位。除复古思潮外,“中体西用”、“折衷”、“调和”等主张,以不同面目竞相登台亮相,讥讽“欧化”趋势。
    “中体西用”派打出了“国粹无阻于欧化”的招牌。该派的理论基础是“国有学则虽亡而复兴,国无学则一亡而永亡。何者,盖国有学则国亡而学不亡,学不亡则国犹可再造,国无学则国亡而学亡,学亡而国之遂终古矣。”它鼓吹“国粹者,一国精神之所寄也,其为学本之历史,因乎政俗,齐乎人心之所同,而实为立国之根本源泉也。是故国粹存则其国存,国粹亡则其国亡。”“国粹者,精神之学也;欧化者,形质之学也。无形质则精神何以存,无精神则形质何以立。”其结论,“国粹也者,助欧化而愈彰,非敌欧化以自防,实为爱国者须臾不可离也云尔。”[10]
    折衷派以“鉴定”为尺度,斥责前视西方学说如蛇蝎的宿儒,今则视西方学说如神圣,“不计利害,不考得失,而欲一切移植于吾东亚大陆”。他们认为,“天下无有得无失之政治,亦无有利无害之思想。况乎因于人情风俗习惯历史时势之不同,即其有时有利无害有得无失之处,若欲引而用之,亦必察乎我人情风俗习惯历史时势而后定,又何论乎西方之思潮。”其“鉴定”的标准,移入西方学说必须依“人情风俗习惯历史时势”而定[11]。
    调和论“注重”文化的差异,认为文明有“为人类之所同,然必有一二端,为某种人类之所独”,但一些人只重“输入”,“往往不审情势,刻意效颦,苟有先例之可援,便尔步趋之恐后,而与吾国之历史政教风习经验,不无凿枘”。由此,造成政治之扰攘和社会之不宁。这一势头如若不加抑制,其结果只能是“文明日见增进,则冲突日见激烈,而国性亦日见梏亡”。中国的问题“非无文明之为患,乃不能适用文明之为患;亦非输入新文明之为患,乃不能调和旧文明之为患。则夫所以适用之、调和之、去其畛畦、祛其扞格,以陶铸一自有之文明”。“融合中西”的原则,当是“采世界文明之所同,而去其一二端之所独,融合乎世界之所同,毋徒持此摹仿袭取者,慊然自足,夸耀其文明之进步也”[12]。
    直到《新青年》问世,“中体西用”、“折衷”、“调和”派才遭到较为有力的攻击。汪叔潜曾批驳到:“中体西用”派,“纯乎旧者也。彼之旧脑筋、旧观念、旧方法、旧习惯,实与有生以俱来。彼于革新事业,本属格格不入。徒以迫于外势,不得不降心以相从。彼之降心相从,不过为彼之一种手段。彼虽极力敷衍新门面,然所谓旧观念旧方法者,仍随在流露于不自觉。今日新旧混杂之故,实以此为之主动。”“折衷”、“调和”派,以为新旧两者可以并行不悖。认为“新者固在所取法,旧者亦未可偏废。一方面倡维新,一方面又调护守旧……此派言论,对于认理不真之国民,最易投合。且彼自身处于不负责之地位,而能周旋于二者之间,因以为利,彼之自处,可谓巧矣。故养成此不新不旧之现象者,尤以此派为最有力。”作者在文章中,也驳斥了毫无“真知灼见”、毫无“真正信仰”的“盲从”趋新。他指出“中体西用”、“折衷”、“调和”、“盲从”,都是“旧者不肯自承为旧,新者亦不知所以为新”的结果。尽管如此,作者强调“吾恶夫作伪,吾恶夫盲从,吾尤恶夫折衷”,新旧不能折衷和相融,或新或旧,只取其一[13]。
    与之相应,知识精英为融汇西学,从中西历史中寻找例证,制造种种舆论。他们宣扬“希腊民族,吸收埃及腓尼基诸古国之文明,而消化之,是以有希腊之文明;日耳曼诸族,吸收希腊罗马及阿拉伯之文明,而消化之,是以有今日欧洲诸国之文明。……自晋至唐,吸收之时代也。宋,消化之时代也。吾族之哲学、文学及美术,得此而放一异彩。”正如“球茎之植物,冬蛰之动物,恃素所贮蓄者以自赡,日趋羸瘠。”同时指出“吸收”自有其“法则”:“吸收者,消化之预备。必择其可以消化者,而始吸收之,食肉者,弃其骨;食果者,吐其核,未有浑论而吞之者也。”“即使强饮强食,其亦将出而哇之耳。”[14]
    “五四”前后,大批文化精英登高一呼,向封建文化宣战,毫不妥协地提出全盘接受西方文化的主张,激起了更大规模的中西文化的论战。陈独秀主张“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15]刘叔雅抨击时人对西方文化的误解:西方只有声光电化之学,至于那修齐治平之道,“身心性命之学”,究非西方人所能有。进而指出误解的后果就是对“旧学”的迷信和“古已有之”的心态:“开动口,提起笔,总是说西洋学问的什么原理原则,是中国古时已经有的,那位圣贤,那位学者早经说过的,西洋的那一科学问,中国古时已经很发达的,西洋学者的那一句话,就是中国古书上的那一句话,说到归结总是中国的古的好,西洋的新的没甚稀罕。”他指出,中西文化的沟通应该是“具有综观世界各系文明的眼光,去了好虚体面的客气,晓得了近世科学的方法性质、价值,明白了学术之历史的发达路径,……要照这样的沟通,中国的玄学心学政治哲学人生哲学,可以和西洋学术沟通的处所多着哩。”[16]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从一开始就不是“盲从”且目的明确。陈独秀曾正告,“我们不但对于旧文化不满足,对于新文化也要不满足才好;不但对于东方文化不满足,对于西洋文化也要不满足才好;不满足才有创造的余地。”用胡适的话来说,则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17]
    这一时期,“中体西用”僵而不死,“八面锋”式的调和论者,仍在叫嚣西洋文化的那种“廉价的贩卖”。不过,“欧化”也还是浮躁的“食洋不化”:“在石子路上铺了些泥砂,就算是马路,在旧式的房屋外面砌了些红砖,就算是洋楼,这是中国人心目中之西洋建筑。把长短句的词曲提了行,当作新诗,把《感应篇》一类的善书翻成了白话,当作民众文学,这是中国人心目中之西洋文学。打着锣鼓的新戏,时装美女的月份牌,这是中国人心目中之西洋艺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周朝所行的井田罢,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孔子所说的中庸罢,这是中国人心目中之西洋学术和社会思想。美国的总统制,可以拥护袁世凯的大权政治,法国的内阁制,可以解释段祺瑞的解散国会,这是中国人心目中之西洋法制和西洋政治。”[1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