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文史新证 南齐秀才策题中之法家论调考析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阎步克 参加讨论

1
    梁昭明太子萧统编辑的《文选》卷三六中,收有南朝齐梁时期的策秀才文三篇。这为我们了解当时察举对策制度与帝国政治的关系,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这些策题的文字,全都骈四骊六,典雅精巧,是典型的南朝时尚的文体。不过,透过其雕琢的辞藻而细绎其思想内容,人们依然可以发现一些颇有意义、值得深究的东西。
    南朝君主,常常亲临朝堂策试秀才、孝廉。在这个时候,策题由文士们拟制,而以君主的名义下达于秀孝。三篇策文之中,《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是著名文士王融为齐武帝所作;其中有这样一首策题,我们准备专门探讨:
    又问:闻上智利民,不述于礼;大贤强国,罔图惟旧。岂非疗饥不期于鼎食,拯溺无待于规行?是以三王异道而共昌,五霸殊风而并列。今农战不修,文儒是竞,弃本殉末,厥弊兹多。昔宋臣以礼乐为残贼,汉主比文章于郑卫,岂欲非圣无法,将以既道而权。今欲专士女于耕桑,习乡闾以弓骑;五都复而事庠序,四民富而归文学。其道奚若,尔无面从!
    策题之末"其道奚若,尔无面从"一语,是要求对策的秀才们必须直言不讳,不必顾虑与君主的意见抵牾不合。当然也可以把此语看成是例行的套话,不过就这首策题所问,就不完全是如此了。因为,这一策题竟公然采用法家说法,这是相当引人注目的。
    "上智利民,不述于礼;大贤强国,罔图惟旧",对这一论点人们毫不陌生,它本是来自法家巨擘商鞅。李善注引述曰:"《史记》,商君说秦孝公曰: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这显然正是策题中上述语句之所本。我们也记得《商君书·更法》的如下论说:"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那么,策题中"三王异道,五霸殊风"一句,原来也是商鞅之旧旨,而且明明有王霸兼综之意,辞旨非常鲜明。
    这样一点,在王融为齐武帝拟制的《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亦见《文选》同卷)中,也同样有所表露。这篇《策文》的第三首策题,首以"议狱缓死,大《易》深规;敬法恤刑,《虞书》茂典"一语,揭出德刑关系之论题,并随即在文中作如下议论:"访游禽于绝涧,作霸秦基;歌鸡鸣于阙下,称仁汉牍。二途如爽,即用兼通。"语中先用战国赵国(秦赵同祖,"秦"谓赵也);董阏于治上地事,他认为应该使法制如绝涧之陡峭;次句用典出自汉文帝废肉刑事,这项改革的契机是缇萦救父之举,据说她曾在阙下作《鸡鸣》之歌。这两句话,一以明严刑峻法之"霸道",一以明宽仁慎刑之"王道"。这王霸二道的关系,在齐武帝看来,是"二途如爽,即用兼通",其意正如李善所注:"轻重二途,似如差爽;就其用也,彼此兼通,言俱济时。"将齐武帝的态度宗旨,诠释得极为明晰。将永明九年及十一年两篇《策秀才文》相互印证,其中所共同体现的"王霸兼综"思想,就更为显豁了。在佛理玄谈、经术文辞弥漫于时的南朝,突然有帝王在朝堂之上公开发出法家论调,确实给人以突兀醒目之感。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又谓:"今农战不修,文儒是竞,弃本殉末,厥弊兹多。"这个批评可谓是深中时弊。南朝文义大盛,士族文人驰骋词采蔚成时风。钟嵘《诗品序》所谓"膏粱子弟,耻文不逮,终朝点缀,分夜呻吟"。《南史·文学传序》:"或克荷门业,或夙怀慕尚,虽位有穷通,而名不可灭。然则立身之道,可无务乎!"士族以雄厚的家族文化为精神寄托、"立身之道",甚至作为政治评价标准--史称魏晋取人尚玄言,而南朝取人以文史。这种文化习尚,极大地销蚀了励精图治、富国强兵的政治精神,构成了江左政治萎靡的重要因素。值此之时,帝王利用秀才策试之机,公然强调"农战"为本而斥"文儒"为末,应该说是个很不平常的事情了。
    尚"农战"而鄙"文儒"这种态度,也是渊源有自。李善注:"《商君书》曰:国待农战而安,君待农战而尊。"策题的这一论调,原本也是来自商鞅。商鞅曾以礼乐为"六虱",又韩非曾以儒士列"五蠹",而这篇策题,也正有"以礼乐为残贼"、"比文章于郑卫"之说。对"昔宋臣以礼乐为残贼"一句,李善注:"宋臣,墨翟也。"查《墨子·非儒》:"孔某盛容修饰以蛊世,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礼以示仪,务趋翔之节以观众,博学不可使议世,劳思不可以补民。""汉主比文章于郑卫","汉主"指汉宣帝,其论辞赋"辟如女工有绮彀,音乐之有郑卫"之说,见《汉书》卷64《王褒传》。五臣注:"今田农及兵战之事并不理,文儒之人皆向驰竞。"这正是齐武帝为之痛心疾首者,而且众所周知,这也正是南朝政治之最大弊端所在。这篇策题的矛头所向极为鲜明,且"残贼"、"郑卫"这种比拟,在措辞上也是异乎寻常地峻厉峭刻。
    下文又曰"岂欲非圣无法,将以既道而权。"对"既道而权"四字,李善引《公羊传》为注:"权者何?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其文原出《公羊传》桓公十一年。张铣注:"贱礼乐文章,岂欲废先王之道,而以为无法乎?以穷道而权时之宜。既犹穷也。"这大致说清了文句之旨。不过释"既"为"穷"则未必妥当。《公羊传》桓公十一年:"行权有道,自贬损以行权,不害人以行权。""行权有道"谓"行权"终不离"道";而"既道而权",则是"道"、"权"兼综之意。对策题所谓"道"、"权"究竟何指,后文还将有所讨论。对《公羊》"反经合道"的"行权"主张,论者或以为是今文家兼采法家之证。那么,下文中公然提倡"耕战",就不奇怪了:"今欲专士女于耕桑,习乡闾以弓骑;五都复而事庠序,四民富而归文学。"说是将令士女全力务于耕桑弓骑,先行搁置了庠序、文学之事;待收复失地、民富国安之后,再务于文艺不妨。这种主张在当时之必不能行,是没有疑问的;然而南朝士族以文化为立身之本,在社会名流普遍地耽迷辞藻、鄙薄农战之时,齐武帝策问秀才作如是议论,确实是惊世骇俗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