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新证 南齐秀才策题中之法家论调考析(3)
至于说《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也能够反映王融的思想,我们同样有案可稽。王融其人,被齐武帝以"不堪经国"之目;在《南齐书》中他与"直以雕虫薄伎,见齿衣冠"的谢朓同卷,也许有人会以为他属白面书生一流。但缺乏治国的吏才,不等于说他没有治国的志向。据《南齐书·王融传》,齐武欲北伐,使人画《汉武北伐图》,使王融掌其事,"融好功名,因此上疏",在其中抒发了自己"执殳先迈,式道中原","系单于之颈,屈左贤之膝,习呼韩之旧仪,拜銮舆之巡幸"的宏愿。这篇疏文,严可均《全齐文》卷12题作《画汉武北伐图上疏》,而《艺文类聚》卷59题作《答敕撰汉武北伐图赋启》[③]。据《类聚》的这个命题推断,当时王融还曾经应齐武帝之命,另外撰有《汉武北伐图赋》一文。再查《类聚》同卷,还载有王融《劝高帝北伐启》一篇。那么,早在齐高帝之时,王融就已经有北伐主张了。这个久已有之的抱负,与齐武帝的北伐意向,大约是一拍即合。 那么我们循此推测:这君臣二人的北伐意向以及相应的事功精神,显然就同时体现在《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中了。《南齐书·王融传》:"王融生遇永明,军国宁息,以文敏才华,不足进取,经略心旨,殷勤表奏。若使宫车未晏,有事边关,融之报效,或不易限。"就是说,王融的素怀心旨,本在于经略军国、报效边关;他"以文敏才华,不足进取",这与《策秀才文》中"今农战不修,文儒是竞,弃本殉末,厥弊兹多"一语,岂不正是异曲同工么?本传还记载到,王融曾向皇帝请求私集部曲以待北伐,后来"召集江西伧楚数百人,并有干用",看来他为北伐事,确曾从事过实际准备工作。尽管王融可能实际上是志大才疏,但《王融传》评价王融"夫体国经远,许久为难,而立功立事,信居物右。其贾谊、终军之流亚乎!"看起来并不全是无根之谈。 更可注意的是,王融在《画汉武北伐图上疏》中,是这样叙述自己的素所习尚的: 窃习战阵攻守之术,农桑牧艺之书,申、商、韩、墨之权,伊、周、孔、孟之道。 将此与王融拟制的《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中上引策题联系起来,就是非常有意思的了。在那篇策题之中,充斥着商鞅、韩非的论调;而在此《上疏》中我们又看到,王融自称其素来究心研习者,恰恰就有申不害、商鞅、韩非之术。《策秀才文》那一策题还有"宋臣以礼乐为残贼"一句,如前所述,其引据的乃是墨家之说;而据王融疏文所称,他恰好就研读过墨子之书。王融疏文中把"申、商、韩、墨"之学视之为"权",而把"伊、周、孔、孟"之学称之为"道",那么《策秀才文》中"岂欲非圣无法,将以既道而权"一句,其所指涉的"道"、"权"二字到底为何物,也都有了具体的着落;并且我们对《策文》"王霸兼综"的倾向,由此也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那就是欲以"申、商、韩、墨",济"伊、周、孔、孟"之穷。最后,《策秀才文》中欲使士女习农战、弓骑之语,与王融的如上标榜--他自己曾习"战阵攻守之术,农桑牧艺之书",似乎也应有内在的关联。另据《南齐书·王融传》,他曾经在另一份上疏中自称"早习军旅";《传》又记其"晚节大习骑马",也反映了他因为有志北伐立功,而对"弓骑"之事尤其热衷。也就是说,《策秀才》文的措辞立意,与王融《画汉武北伐图上疏》,居然是可以一一对应、丝丝入扣的。 3 以上考察说明,《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代表了齐武帝和王融共同意见,体现了浓厚的事功精神,具有纠矫靡风和针砭时弊之意,是一篇具有鲜明法家色彩的文献。确实不能过分夸大这篇小文的功效和意义,但就魏晋南北朝时的法术之学而言,它还是能够提示某些有价值的线索。 战国变法的成就,不能不归功于法术之学的指导。汉政以"霸王道杂之"为本,"霸道"代表了帝国政治中依赖法制、崇尚事功、重用法吏的方面。章太炎:"东京之末,刑赏无章也。儒不可任,而发愤者变之以法家。……名法之教,任贤考功,期于九列皆得其人,人有其第,官有其位。"[④]其人如王符、崔实、仲长统等。魏晋以下玄风大畅,儒法冲突一变而为儒道冲突。不过强调"循名责实"的法术之学仍与儒术一起,构成了维系官僚政治的因素之一。 曹操"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王夫之评曰:"曹孟德惩汉末之缓弛,而以申韩为法,臣民皆重足以立;……故纲纪粗立,垂及于篡,而女谒宵小不得流毒于朝廷,则其效也。"[⑤]魏明帝"特留意于法理",这种政治作风,显然也承于曹操。其时法术之学,又如刘廙主"先刑后礼"之论,出自颍川法律世家的钟会曾作《道论》二十篇,实为刑名家言。刘劭所作《人物志》,为名理学代表作。《隋书》卷34《经籍志》二"法家类",对此期记有刘劭《法论》、刘廙《政论》、阮武《正论》、桓范《世要论》等。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