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唐代门荫制与科举制的消长关系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南开学报:哲社版》 杨西云 参加讨论

门荫,是官僚子弟凭藉父祖官位而入仕的一种制度。此制可追溯到西汉的任子制,到唐代而日趋完备,成为与科举、流外入流并列的三种选官途径之一。前人对唐代门荫制度的内容及史实考订已做过不少研究[1]。本文在探讨门荫在唐代选官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同时,着重论述它与科举、门第及牛李党争的关系,以期从选官的角度加深对唐代政治、社会变化的认识。
    
    唐代享有荫子特权的除皇室宗戚外,主要是当朝权贵。门荫法规定:职事官一品子的散阶为正七品上,二品子为正七品下,自三品起始有正从之分,其子所叙品阶递降一阶,从五品子从八品叙。赠官、散官、勋官也按相应的规定荫子弟。严格说,门荫只限于五品以上官员,但是对六品至九品官,也给予一定的照顾,他们的子弟可以"品子"身分服职役后获得做官资格。
    对于大多数高官子弟来说,他们在取得散阶后,要充任三卫、千牛备身、殿中省进马、太庙及郊社斋郎等职,获得参选资格,然后逐步劳考升迁。此外,国子监下设的六学、门下省弘文馆、太子东宫崇文馆也多由高官子弟垄断荫补,二者虽不是职事官选,但由于"速于登第",仍不失为入仕之美选。
    还有一种不依令文、旨在体现对臣下特殊恩宠的皇帝特授。例如追荫前朝功臣子弟、表彰本朝忠臣而对其子弟恩赐,以及因战事等紧急情况的临时赐官等。这种皇帝惠赐臣下的恩荫在实质上与门荫制无异,我们也把它视为门荫的一种特殊形式。
    高官子弟除了在政治上享有做官特权外,还享有经济上的免课役权,法律上的议、请、减、赎的待遇,并且在酬功时也有一定的优先照顾。
    以上是令文规定的门荫法之大概,下面考察它具体实施的情况。
    在唐前朝,由于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的影响还很浓厚,科举尚未充分发展,寒门庶族跻身仕途尚需时日,门荫就成为其时重要的选官方式。
    许多高官子弟靠着祖上余荫而位居显赫。高祖时交州总管丘和,有15个儿子,多至大官[2]。高宗时的丞相李义府"诸子孩抱者,并列清官"[3]。这些子弟入仕门径虽不能一一考明,但多凭父辈官品入流,则是可以肯定的。魏玄同上疏说:"今贵戚子弟,例早求官,髫龀之年,已腰银艾,或童袴之岁,已袭朱紫。"[4]萧至忠亦云:"宰臣贵戚及近侍要官,子弟亲眷,多居美爵"[5]。权贵子弟仕途通达于此可见一斑。
    由于门荫为高官子弟提供了做官的便利,社会上也形成了为子孙仕途求庇护的心态。睿宗时宰相李日知未同家人商量,便请致仕。归家后其妻惊问:"家产屡空,子弟名宦未立,何为遽辞职也?"[6]照李妻看来,提携子弟仕宦是理所当然的。门荫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扩身符。有了它,不管贤与不肖,聪明与愚笨,皆可求得一官半职。人们由对做官的向往转向对门荫特权的向往。因此时常发生假冒资荫,"变易昭穆"的现象。唐朝法律明文规定对伪荫的处罚。但终唐一代,伪荫现象却始终存在,表明门荫对人们的吸引力。
    但是,门荫制度的弊端也显而易见。高官子弟靠荫庇入仕,极易使他们躺在祖宗功劳簿上吃老本,不思进取,惰性成癖。门荫制度造成了多数子弟平庸无能。更有品行恶劣者,为官一方,倚仗权势"纵欲而不顾法",造成"州遂疮痍"[7]。因此,即便是在唐前期重门荫的情况下,门荫也受到有识之士的指责。马周反对孩童嗣职云:"以尧舜之父,犹有朱均之子。倘有孩童嗣职,万一骄愚,兆庶被其殃而国家受其败。"[8]魏玄同上疏:"弘文崇贤之生,千牛辇脚之类,课试既浅,艺能亦薄,而门阀有素,资望自高。……少仕则废学,轻试则无才,于此一流,良足惜也。"[9]萧至忠也指责要官子弟"罕有才艺,递相嘱记,虚践官荣"[10]。
    鉴于门荫子弟整体素质较差,统绐者虽然按规定授其品秩,但有时出于政治的需要,并不把他们安排在与国计民生有关的要职上,如唐玄宗为了有效治理地方,下诏朝官子弟年少不谙时事者,可给与闲散官,不可授县官亲民与要官,以防他们"追游怠堕,或恣行决罚,妄作奸非"[11]。
    可见,尽管门荫是一种世袭官制,但发展到唐代,门荫已不能保证贵戚后代都世居高位。反之,家道中衰,穷困潦倒的子弟不乏其人:魏征子孙贫贱,以至把旧宅典卖精光;李靖的祠堂沦为马厩。同是高官后代,来护儿和虞世南的后代仕途有天壤之别,难怪许敬宗万分感慨:"士之登庸,不系世业,履道则为衣冠,失绪则为匹夫。来护儿儿作宰相,虞世南儿作木匠,忠贤文武,固无种也。"[12]这一点已被一些明智的家长意识到。例如,郑善果年方九岁,以父死王事而袭父官爵。其母崔氏通晓政道,每见郑理务妥当,则大喜,反之则不与郑言。并教诲其子:"自童子承袭茅土,今位至方伯,岂汝身能致之耶?安可不思此事而妄加嗔怒,内则坠尔家风,或亡官爵;外则亏天子之法,以取罪戾。"[13]郑母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她看到了不能一味地吃祖宗老本。
    不仅如此,官场上因黜陟升降而造成的官位不稳定性,自然要影响对子孙的荫庇,即便父祖一生官运亨通,难免还有一死,象姚崇所云"比见诸达官身亡以后,子孙既失覆荫,多至贫寒"[14],确是不肖子孙的普遍境遇。
    据新旧《唐书》人物列传粗略统计,除少数入仕途径不明者外,门荫出身共177人以上(有隋代受荫承袭至唐的),其中位至宰辅的48人,占唐宰相总数369人的13%。如果以宪宗朝为界把唐分为前后期,前期门荫出身的宰相45人,占唐朝门荫出身宰相的90%强,宪宗以后则寥寥无几。高级官僚中门荫出身比重的下降,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门荫衰落的趋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