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唐代门荫制与科举制的消长关系(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南开学报:哲社版》 杨西云 参加讨论


    造成门荫制衰落的原因除自身弊端外,主要是来自科举制的冲击。隋唐时期,门阀政治退出了历史舞台,士庶的天壤之别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寒门庶族发展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巨大力量,迫切要求跻身仕途。科举正是适应这种社会变化,代表了更为广泛的社会阶层参政的要求应时而生的。
    尽管科举离不开现实政治的影响,公卿子弟往往能捷足先登,但是它的基本原则却是公平竞争,向全体读书人开放政权。因此,哪怕是庶族布衣,只要个人奋发苦读,皆有望登科中举,博得功名利禄。特别是到唐后期,科举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所谓"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15]。科第已成为入仕者的敲门砖。人们蜂拥而至,哪怕老死科场,亦无所憾。科举为民间倾慕自不待言,另一方面它确实可以从各阶层中网罗人才,适应了官僚政治的需要,故也为统治者所乐道。唐太宗看到新进士鱼贯出门而喜形于色;唐玄宗时重科举,"仕进者以文讲业,无他蹊隧。"[16]至宪宗时,如元稹所云:"臣窃观今之备朝选而不由文字者,百元一二焉。"[17]科举成为高级官员的主要来源,以其它途径入仕而居高位者寥寥。
    科举日趋兴盛之日,就是门荫步入颓势之时。在科举制冲击下,门荫制的衰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学是门荫的重要方面,唐初,进士、秀才多来自学校,生徒占优势。开元以前,进士不由两监者,深以为耻[18]。但因为国学的生徒多是达官贵戚的纨袴子弟,使得学校呈陵替之势,特别是武则天执政时,"二十年间,学校殆废"[19]。随着国家学校的衰落,生徒的力量相对削弱,而贡举来源于较广泛的社会阶层,所谓"怀牒自列于州县",更有其生命力,以致有些贵族子弟宁愿出自贡举而不由学校[20]。安史之乱后,"学校益废,生徒流散"[21],乡贡成为科举的主要来源。这些都反映出在寒门庶族势力上升过程中,在"学校"这一方面,门荫制受到的冲击。
    2.三卫经历了前重后轻的变化。《新唐书》卷四九《百官五》上:"武德、贞观世重资荫。……其后入官路艰,三卫非权势子弟辄退番,柱国子有白首不得进者。……故三卫益贱,人罕趋之。"所谓"入官路艰",无疑是一些无背景依靠的人通过科举上升了,对门荫子弟在仕途上产生了冲击,三卫由曾是人们蜂拥而至、升迁快捷的美差,下降到为人所轻、被目为很难晋升的吏途,甚至还不如流外来得快捷。
    3.门荫之选为人所轻视,人们重视科举出身者,特别是进士科,而瞧不起以荫入仕者。有人谋取了一官半职,因为不是儒流,甚为时论所薄[22]。就连李德裕这样博学多才的人,由于不出自科举,也曾陷入尴尬之中[23]。所以即便是杨国忠也要凭借权势,把学业荒陋的儿子硬塞进科举[24]。这说明权要子弟欲进身通显也须托之科举。所以很多能以荫入仕的人,依旧参加科举[25]。
    4.门荫出身者升迁艰难。史载,于悰虽以门资为吏,久不见用[26];韦平推荫为单义尉,久不得调,不得意而弃官去[27];周宝藉荫为千牛备身,官不进,日请以毬见[28]。门荫出身的高级官员比重在唐后期大幅度下降。门荫子弟升迁慢,一方面由于他们本人才能平庸,难委要职,同时,国家选人别辟蹊径,无须取才于资荫,也是重要因素。在唐已形成的一套较完善的选官用人制度中,才能被放到重要位置。例如,文宗时宰相欲提升以父荫补职的浑为寿州刺史,文宗不允,理由是"勋臣子弟,豈可委以牧民。……今我念其先人之功,与之致富可也。"宰相忙补充说:"常历名郡,有政能。"文宗才予准允[29]。可见,尽管唐代受荫庇人数十分庞大,除非有特殊才能或机遇,多数门荫子弟只能以散阶低职老死终身,身居显宦的是极少数。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门荫的衰落在唐后期已是无可挽救的事实,然而它始终自为一途而存在。这是因为,作为主要进身之阶的进士科及第率仅百分之一二,所谓"大抵非精究博赡之才难以应乎兹选矣"。这使鲜"博赡之才"的公卿子弟不得不把门荫做为入仕的踏板。另外,在等级、特权社会里,不可能完全做到以考试录取人才,门荫在特权社会是不可避免的,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因此,尽管门荫在封建官僚政治中缺乏进步作用和活力,却一直保留在整个封建王朝中。即使在唐后期文宗、武宗时,仍出现"资荫入仕转多""吏途太滥"[30]的现象。但它的生命力已枯竭了。门荫与科举在唐代选官中的地位如宋人所说:"任子之目虽众,其选为轻,而唐之得人科目为盛"[3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