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部落,是北魏道武帝拓跋圭开拓帝业时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关于此事,史籍直接提及的只有三条材料,分见于《魏书》《贺讷传》、《高车传》和《官氏志》,都是简单带过,语焉不详。中外史家力求探明究竟,提出富有启发的见解,但毕竟限于史料,难于说得确切清楚。而且史家多认定离散部落是一种具体的、统一的、规整的法令行为,就此索证,更不容易。近年来我考虑此事,想从另外的思路,取另外的视角进行探索,看看能否得到一些可资参考的意见。对被离散的重要部落作个案考察,就是这样一种尝试。我不排除道武帝曾在某个时候发布过离散部落号令的可能,也不排除某些具有定居条件的小部落俯首接受号令的可能,但不认为所谓离散部落主要就是如此。道武帝建立帝业过程中的重要对手,例如独孤部落和贺兰部落,其部落离散并不这样简单。也许强大的独孤部落、贺兰部落经过反复而又激烈的实力较量被分割离散了,才促使更多的部落接受离散的处置。而且还有不少部落由于条件不具备,并没有被离散。如果此说不误,离散部落的内涵,或可于诸如独孤、贺兰等部落的个案考察中求之。当然,史料缺乏仍是最大的困难,许多疑难之处无法确证,不得不出之以推测,是耶非耶,只有等待进一步的思考与讨论。 一、贺兰与拓跋 北魏道武帝母献明皇后贺氏,出贺兰部,部帅贺讷之妹。《魏书》卷一一三《官氏志》神元时内入诸部有贺赖部,后改贺氏,为孝文帝所定勋臣八姓之一。又,《官氏志》四方诸部之北方贺兰氏,亦改贺氏。贺赖、贺兰实即一部,魏收不审,分别为二[①a]。《魏书》卷八三上《外戚·贺讷传》:贺兰部“其先世为君长,四方附国者数十部”,是拓跋部落联盟中的一支强大势力。 贺兰部与拓跋部关系转密,当在平文帝(317-321年在位)时。平文帝妻贺兰氏[①b],生长子翳槐。后来贺兰部及诸部大人共立翳槐,是为烈帝,事在329年。《贺讷传》:“祖纥[②b],始有勋于国,尚平文女。”贺纥“始有勋”,当指在炀帝(325-392年在位)时庇护翳槐并立之为帝之事[③b]。贺纥部之子贺野干,尚昭成帝女,即贺讷及献明贺后之父。贺兰部既是烈帝舅部,又是道武帝舅部,对于拓跋圭及其部落联盟事态能起重大作用,是不成问题的。 昭成帝建国三十九年(376年),前秦来攻,拓跋部落瓦解。昭成帝避走阴山之北。《魏书》卷一三《献明贺皇后传》谓贺后“与太祖(圭)及故臣吏避难北徙”。北徙阴山,都是求庇护于贺兰部。《贺讷传》:“昭成崩,诸部乖乱,献明后与太祖及卫、秦二王依讷。”据同书卷一《序纪》、卷一三《皇后传·献明贺皇后传》以及卷一五《昭成子孙传·实君传》考之,昭成帝实际上是北走不成,还至云中暴死,而非“昭成崩”后始有贺后北走依讷之事。“诸部乖乱”,特指《序纪》之末所说“高车杂种尽叛,四面寇钞,不得刍牧”。这是在北奔中遇到的情况。昭成帝、贺后因此复度漠南,返回云中。“卫、秦二王”,分指卫王仪与秦王觚,说是献明帝实弟秦王翰子。昭成北走、南返、暴死,在建国三十九年十一月至十二月,是很匆遽的事。此后贺后携子圭南投独孤部,停驻达九年之久。 献明贺后是昭成灭国至道武复国以后这段时间内拓跋部的一个重要人物。贺后与拓跋圭居独孤部时,385年8月,因独孤部帅刘显之逼,遁归贺兰部。《贺讷传》谓讷“遂与诸人(案:指诸部大人及讷兄弟)劝进,太祖登代王位于牛川”,以其年(386年)为登国元年。贺讷其所以拥立道武帝,自然与妹贺后有重要关系。 《献明贺皇后传》有“后少子秦王觚”之文,而《昭成子孙·秦王翰传》又说觚是翰子。唐长孺先生认为“当是献明太子拓跋实死后,贺氏收继为翰妻所生”[①c]。周一良先生则以“翰死时贺氏犹未生,或尚在襁褓之中”,判定贺氏于实死后嫁实弟翰而生觚为不可能[②c]。他据《晋书》卷一一三《苻坚载记》以道武为昭成之子的记载,谓实死后昭成取媳贺氏婚之,生秦王觚。拓跋灭国后什翼犍、拓跋圭事迹龃龉不合处甚多,难于尽考。盖北俗于报蒸之事无所嫌疑,贺后再婚生子,于她在拓跋部中地位无碍。反之,再婚多子使她得以更长久地在拓跋部中发挥影响,则是不疑之事。 二、贺赖头徙平舒与贺讷总摄东部 这个时期,贺兰部落主要驻在阴山以北沿牛川至意辛山一带,即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境内塔布河及其西北地区。但是部落活动,常常及于恒代各处。 前秦灭代后,将少数有影响的拓跋人物带回长安,将拓跋部民分处于黄河北段的东西两边,委独孤部大人刘库仁和铁弗部大人刘卫辰分统,而处刘库仁于刘卫辰之上。独孤部活动区域以善无(今山西右玉境)为中心。善无以东广大地区,东汉以来有大量乌桓渗入,并且向西漫延。汉、晋都设有护乌桓校尉于广宁。拓跋部兴起时,此地乌桓已不存在严格的部落组织,但仍有酋长、庶长,其部民仍多聚居。西晋都督幽州诸军事、护乌桓校尉卫瓘,曾贿赂居于拓跋部的乌桓王库贤,使“沮动”拓跋诸部落。 拓跋部本来很重视漯水(桑乾河)南北,由平城至蓟的有乌桓聚居的宽阔地带,这里是他们联系或扼阻东部鲜卑的要道[③c]。前秦灭代后无力用氐人直接控制这一地区,不得不假手外族。这种地理形势和部族分布状况,使我们得以理解《贺讷传》的如下记载:前秦以“讷总摄东部为大人,迁居大宁(今河北张家口),行其恩信,众多归之,侔于库仁。苻坚假讷鹰扬将军”。这就是说,前秦正是要利用贺兰部的力量,以扼守这条通向东部幽州地境的要道。以贺讷“恩信”同刘库仁相提并论,说明独孤部在此处也有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