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还有一个考据成果可以利用。清河王绍弑其父道武帝,闭宫门,从门扉间谓群臣曰:“我有父,亦有兄,公卿欲谁从也?”群臣惊愕,“唯阴平公元烈哭泣而去。”这是《魏书·清河王绍传》的说法。元绍公布道武帝死讯,要挟群臣在包括他自己在内的继承人中拥护他继承帝位。因此,“我有父”之说不可解。《资治通鉴》录此,作“我有叔父”,而叔父即指下文“哭泣而去”的阴平公烈。阴平公烈是卫王仪之弟、秦王觚之兄,据考与道武帝同为贺后所生的兄弟[③h]。因此,元烈、元绍都是贺兰部之甥。元烈、元绍之母,在贺兰部是亲姊妹;元烈、元绍,在拓跋部则为亲叔侄。元绍视元烈为道武帝可能的继承人,是因为元绍知道拓跋本有兄弟传承的旧俗;而元烈“哭泣而去”,则是由于他面临道武被害的事实和他自己的尴尬处境感到震动的缘故。 道武帝死亡前后的宫内事变,牵涉的人物多与贺兰部有关:元烈、元绍之母均出贺兰部,贺后之侄贺护举烽以召贺兰部民。这些都使我联想到过去道武帝对贺兰部的处置。由此类推,元绍母贺夫人有谴,道武幽之于宫,将杀之,也可能是道武处置贺兰部的一系列举措中的一个。从拓跋、贺兰矛盾和贺兰潜在力量看来,贺护举烽是部落离散后贺兰部民的自我保护行动,不过适时而止,未酿成新的事端。至于元烈,他既居嫌疑之地,为了免于获咎,不得不以策略处理此事。所以《魏书》卷一五本传说:“元绍之逆,百僚莫敢有声,惟烈行出外,诈附绍募执太宗。绍信之,自延秋门出,遂迎立太宗。以功进爵阴平王。” 如果贺兰部落被强制分割迁徙之事果然就是《魏书》所指的离散贺兰部落的主要内容,那么贺兰部落主要部分被离散的时间可定在登国五年、六年,此二年中贺讷兄弟与其部落徙于代北“东界”,贺染干部更再徙中山,贺兰部落离散,大体已成定局。依此类推,《高车传》所谓“太祖时分散诸部,唯高车以类粗犷,不任役使,故得别为部落”,也当是登国四年、五年道武大破高车诸部并多掳获之时的事。《官氏志》把道武离散部落之事定在登国初年,我认为说得早了一点。至于许多适于离散的小部落,慑于拓跋威力,闻风而服,接受迁徙和定居,也当是有的。 强徙部落自十六国以来就是常有的事,包含离散部落,但并非都是离散部落。道武帝在完成帝业的过程中从总体上意识到离散部落的深层意义,理解其必要性和可能性,因而采取更主动更连续的措施,不只是迁徙部落,而且还离散部落。这是他与十六国君主的不同之处。他掀动了这一具有时代意义的浪潮。不过,过程是复杂的,而且有反复。贺兰部就是这样。贺讷败徙“东界”时仍然领有部落;当慕容麟破贺讷于赤城并降其部落数万时,慕容垂还命慕容麟归还贺讷部落。贺讷部落终被离散,是较后的事,但却是不可免的事。从贺兰部个案来探究,道武帝离散部落问题的内容大体就是这样。 注释: ①a参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2-38页。案《晋书》卷九七《匈奴传》入塞匈奴十九种,有贺赖部,如果就是神元时内入的贺赖部,则可知其与匈奴关系很深,至少曾役属于匈奴,后来进入拓跋部落联盟。《贺讷传》讷弟卢,《宋书》卷一《武帝纪》、《晋书》卷一二七《慕容德载记》、卷一二八《慕容超载记》皆作贺赖卢,可知贺兰即是贺赖。 ①b《魏书》卷一三《皇后传》中不见平文帝有妻贺兰氏的记载。但卷一《序纪》炀帝二年(327年)“时烈帝居于舅贺兰部,〔炀〕帝遣使求之,贺兰部帅蔼头拥护不遣”。烈帝为平文帝长子,故知其母为平文帝妻贺兰氏。 ②b《周书》卷二○《贺兰详传》:“其先与魏俱起,有纥伏者为贺兰莫何弗,因以为氏。”纥伏当即贺讷祖父贺纥。 ③b《魏书·序纪》谓贺兰部帅蔼头拥护翳槐,翳槐立,以“不修臣职”为由杀蔼头。贺兰蔼头不知与贺纥是何关系。 ①c见中华书局点校本《魏书》卷一五《昭成子孙·秦王翰传》校勘记。 ②c见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崔浩国史之狱”条,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③c《魏书·序纪》,昭桓穆三帝并立时,国分为三部,东接上谷、濡源的宇文部,中经代郡,西至盛乐。平文、昭成都曾据此地带向东向西扩展。拓跋诸帝多次沿此路线东与宇文、慕容交通。慕容同样重视这一地区,所以有前燕徙贺赖部扼守之事,见下。慕容垂与拓跋圭也多次在此一线交兵。 ①d《晋书》卷一一○《慕容儁载记》。该篇于稍后两年记有“塞北七国贺兰、涉勒等皆降”,当与贺赖头之事有关系。 ②d《魏书》卷二四《张衮传》。 ③d《资治通鉴》此事,《魏书》卷二四《许谦传》及《晋书》卷一二三《慕容垂载记》均无记。案许谦被燕赵王麟击破后,贾闰还为代郡太守;395年参合陂之役,贾闰与从弟贾彝同时被俘降魏,事见《魏书》卷二《太祖纪》及卷三三《贾彝传》。彝传谓闰降时官为代郡太守,但闰作润,《太祖纪》误作闺。 ④d参〔日本〕前田正名《平城历史地理学研究》“北魏时代的壶流河流域”一节,中译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①e刘眷继其兄刘库仁“摄国部”在383年,见《太祖纪》。刘眷破贺兰部于善无,见《刘库仁传》附眷传,其事系385年,见《资治通鉴》。 ②e《水经·漯水注》牧牛山,“山在县东北三十里,山上有道武帝庙”。县,杨守敬《水经注疏》谓即居庸县,是。居庸县城,今北京延庆,其时为上谷郡治。道武帝一生行踪与这一地区有关的,只有登国二、三、四年几次东幸赤城。所以牧牛山上道武帝庙的修建,必与此数年中道武帝东幸赤城事有关系。 ①f《魏书》卷八三上《贺讷传》:“其先世为君长,四方附国者数十部。”高车当在此“四方附国者”之中。 ②f《魏书》卷八三上《贺讷传》。 ③f此事《资治通鉴》卷一○七记载比《贺讷传》详。贺讷兄弟内讧,拓跋拟加征讨,请慕容为向导。慕容则迳发兵击破讷、染干,拓跋又救讷、染干,事罢未果。牛都,所在不详,《资治通鉴》胡注谓“其地当在牛川”,似无根据。 ④f附力眷,《魏书》卷一五《昭成子孙·毗陵王顺传》作贺力眷,音译不同而已。 ①g《魏书》卷八三上《外戚传·序》。 ②g《魏书》卷二八《贺狄干传》。 ③g《魏书》卷八三上《贺迷传》。 ①h《魏书》卷二《太祖纪》。 ②h《魏书》卷四《世祖纪》太延元年(435年)乐平王丕等军至和龙,“徙男女六千口而还”。《南齐书》卷五七《魏虏传》“佛狸(案:即世祖太武帝)破梁州、黄龙,徙其居民,大筑郭邑。”和龙、黄龙,即前文贺赖头部所徙之龙城,今辽宁朝阳。自和龙(黄龙)徙民代北,也可能包括一部分贺兰(贺赖)部民,不过这是较晚的事。 ③h李凭:《北魏明元帝以太子焘监国考》,《文史》第三八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