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贺兰部落离散问题(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田余庆 参加讨论

登国六年,贺讷兄弟内讧,后燕“兰汗破贺染干于牛都”,慕容麟“破贺讷于赤城,禽之,降其部落数万。燕主垂命麟归讷部落,徙染干于中山”[③f]。贺染干被强徙中山,当是贺兰部第三次被徙事件。至此为止,贺兰部绝大部分部落都已被强制迁徙定居,但是贺讷本人似尚领有部落。
    此后,贺兰部落更趋衰败。道武帝用兵于中原时,贺讷从征。皇始二年(397年)魏军败于钜鹿柏肆之后,《魏书》卷二八《庾业延传》谓“贺兰部帅附力眷、纥突邻部帅匿物尼、纥奚部帅叱奴根等闻之,聚党反于阴馆”[④f],庾业延率万骑“殄之”。此事同书卷二《太祖纪》、卷一○三《高车传》以及《资治通鉴》所记略同,似乎被殄者是贺兰、高车在阴馆的游离部分。又皇始三年,从征中原有功拜广川太守的贺卢(贺讷之弟),袭杀冀州刺史,逃奔南燕,随南燕湮灭。贺卢即前注所引《宋书》、《晋书》的贺赖卢,他奔南燕是否有贺兰部落随同,史籍无征。至此,道武帝舅贺讷、贺染干、贺卢三人,只剩下贺讷一人。据《贺讷传》,此时贺讷已无所统领,而且后嗣无闻。道武舅氏中还有一个贺讷的从父兄贺悦,待道武“诚至”有加,得到道武善遇。贺讷、贺悦的部民,自然也被强制离散,分土定居了。这当是离散贺兰部落的最后一次。
    四、部落离散以后的贺兰部民
    《贺讷传》于讷从平中原以后说:“其后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这是离散部落的几项具体内容。《贺讷传》接着说:“讷以元舅,甚见尊重,然无统领。以寿终于家。”《贺讷传》叙事次第如果准确的话,贺讷部众离散,似乎是在皇始、天兴年间。这是直接说到北魏离散部落之事最重要的一条资料。其实这只是就贺讷一人所统,而不是就贺兰部整个部落而言。本文上面所说登国年间贺赖头徙龙城,贺讷兄弟徙“东界”,其中的贺染干又徙中山,都是贺兰部被分割离散的几件大事。稍后贺力眷叛于阴馆,贺卢远走南燕,看来是对离散贺兰部落的抗拒表示,但他们所统从此也在历史上消失了。最后就是对贺讷、贺悦的处置。贺兰部被分割离散的过程,在前燕、后燕和北魏时期都在进行,不过决定性的行动是北魏道武帝采取的。
    从北魏历史看来,离散部落是拓跋部落联盟发展为专制国家所不可少的一个措施。如果拓跋部不是处在这一向专制国家飞跃的阶段,如果拓跋本身也只是作为一个部落而存在,就无需离散从属诸部落,也没有从属部落需要离散。离散部落之举更要求被离散的部落具有相应的社会条件,使部民能够改变世代相承的游牧习俗而定于农耕或半农半牧,使部落帅能够全部或部分放弃部落特权而同于编户齐民。对于所涉部落来说,这是一次社会大变革,不大可能由哪一个君主任意地以一道政令加以实现。复国之初的道武帝,也不具有这种权威。从另一方面来说,并不是所有部落都具有转向农耕的最必需的社会发展条件,都可以分土定居而不再图迁徙。六镇兵起以后,有那么多部落领民酋长参与活动,浮现到社会表层,例如秀容尔朱荣,说明以前道武帝离散部落之举,范围毕竟是有限的。这只要读一读周一良先生《领民酋长与六州都督》的著名论文就可明白。还有,部落离散也往往不能一次完成,而是需要武力监督,反复较量,对强大的部落尤其是这样。上举贺兰部落离散就是一个典型个案。
    贺兰部本来“有部众之业,翼成皇祚”[①g],因此贺讷得列入《魏书·外戚传》之首。但以后几经分割离散,势力削除殆尽。《魏书》所见此后的贺兰部人,如贺狄干,“家本小族”[②g],出使后秦而得习读书史,返魏后被道武杀害,其弟亦死。还有太武帝贺皇后,“少孤,无父兄近亲”[③g],只有从父贺迷以外戚赐爵食封而已。看来贺兰部的孑遗都破落了。
    贺兰部落离散以后,在一个时期内,部民大概还是聚族而居,昔日的部落贵族也可能在墟落间继续享有威信,暂时保有某些特权。高柳郡的安阳(今山西阳高)是贺兰部落离散后其部民在代北的一个聚居点。安阳贺兰部民从何而来,难于确言。一种可能是贺讷或贺悦原来的部民,另一种可能是天兴元年(398年)“徙山东六州民吏及徒何、高丽杂夷”[①h]于京师时将原徙中山的贺染干部徙来。也可能还有别的来源,或各种来源都有[②h]。在往后的历史中,贺悦的后人与安阳的贺兰部民有过关系,所以我疑贺悦部民被指定定居于此。
    据《魏书》卷一六《清河王绍传》,天赐六年(409年)道武帝死,“肥如侯贺护举烽于安阳城北,故贺兰部人皆往赴之,其余旧部亦率子弟招集族人,往往相聚。”肥如侯护,即《贺讷传》的肥如侯泥,为贺悦之子,贺讷从侄。贺护袭爵居平城,当然同贺讷一样无所统领。《贺讷传》谓道武帝死,“京师草草,泥(护)出举烽”云云,当然是指自京师外出。绍传所说“其余旧部”,似指在安阳附近的原贺悦部民以外的贺兰旧部,也可能还有贺兰以外被徙于此的其他部民。
    同明元帝拓跋嗣争位的清河王拓跋绍,是道武帝贺夫人所生,此贺夫人亦出贺兰部,而且是道武帝母献明贺皇后的胞妹。《清河王绍传》云:“初,太祖如贺兰部,见而悦之,告献明后,请纳焉”。天赐末年,此贺夫人有谴被幽禁,道武将杀之。这是清河王绍为乱的直接原因。据《资治通鉴》,绍乱时年十六,则绍生于登国九年(394年),其时贺兰部已多有分割迁徙。贺护举烽火,不论从什么角度看,都与贺兰部有重大关系。举烽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助绍,也可能是为了助嗣。我认为从事件的前前后后看来,贺护在当时朝野汹汹人怀异志的情况下举烽于贺兰部民聚集的安阳,更像是为了保护贺兰部而采取的戒备措施,所以贺兰部民一时云集。由于局势迅速得到澄清,举烽聚族也就立即罢散。后来明元帝赐绍及其母贺夫人死,贺护却没有因此事被追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