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探(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杨生民 参加讨论

    二、悉延(引)百端之学
        《史记》卷128《龟策列传》太史公曰:
        “至今上(汉武帝)即位,博开艺能之路,悉延(引)百端之学,通一伎(技)之士,咸得自救。绝伦超奇者为右,无所阿私。”
        汉武帝广开艺能之路,延引百家之学,有一技之长的士人都可为国效力,只要才干卓越就能出人头地,而且公正无私。既如此,那就包括儒、法、道、纵横、杂家、阴阳五行、术数、方士等各家各派。太史公还说,由于武帝执行这样的政策,所以“数年之间,太卜大集”。
        《汉书·东方朔传》说“武帝既招英俊,程(计量、考核)其器能(才能),用之无不及”,这一记载与太史公对武帝的称赞一致。《汉书·武帝纪》载,元朔五年夏六月下诏书,“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师古曰:“详,悉也。延,引也。方,道也。闻,博闻也。言悉引有道博闻之士而进于朝也。”这与太史公说的“悉延百端之学”的精神也是一致的。
        现在的问题是,上述这些话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武帝是否真的作到了“悉延百端之学”呢?这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录用既学儒学又学各家之学,或先学各家之学后学儒术的学者是“悉引百端之学”的表现形式之一。司马谈就曾从唐都学天文,从菑川人杨何学《易经》,又追随黄生学黄老之学,他在武帝建元至元封年间被擢为太史令[6](卷130《太史公自序》)。武帝时名儒欧阳始昌,既是“通五经,以齐诗、尚书教授”的儒家学者,又是“明于阴阳”,善推言灾异的阴阳五行家,曾“言柏梁台灾日,至期日果灾”。董仲舒、韩婴去世后,“武帝得始昌,甚重之”,选为昌邑王太傅[3](卷75《夏侯始昌传》)。曾任太尉、丞相的田蚡曾治“盘于诸书”,据注家解释,盘于二十六篇系兼儒、墨、名、法的杂家书,后转好儒术[3](卷52《田蚡传》)。再如公孙弘,元光元年举贤良对策,后为御史大夫、丞相,封平津侯,是武帝从儒家学者中提拔起来的。然而公孙弘也曾“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又“著《公孙子》,言刑名事”[3](卷58《公孙弘传》),是兼治儒、法两家的学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汉武帝强化法制的举措下,儒学经典如《春秋》也被当作法典使用。《史记·平准书》载:“自公孙弘以《春秋》之义绳臣下取汉相,张汤作峻文决狱为廷尉,于是见知之法生……穷治之狱作矣。”(注:“见知之法”或“见知故纵”之法,谓见知不举报,以故意纵放罪人罪论处。)董仲舒也“作《春秋》折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也”[7](卷30《刑法志》)。
        汉武帝“悉延百端之学”的另一表现形式是直接任用各学派的人作官,如任用法家并发挥其作用。《汉书》卷52《韩安国传》载,韩安国字长孺,“尝受韩子、杂说,邹田生所”。师古曰:“田生,邹县人”,可知韩安国曾在邹县田生所学习过法家韩非和杂家学说。武帝时韩安国先后被任用为北地都尉、大司农、御史大夫、代丞相等职,马邑之谋时,武帝令他率三十万大军伏击匈奴。再如张敺,“孝文帝时以刑名侍太子”,景帝时位列九卿,武帝元朔年间曾“代韩安国为御史大夫”[3](卷46《张敺传》)。张汤自幼学习决狱文书律令,武帝时与赵禹“共定诸律令”,汤常“决大狱”,治淮南、衡山、江都王谋反案件,“皆穷根本”。为御史大夫后,又承武帝旨“请造白金及五铢钱,笼天下盐钱,排富商大贾,出告缗令,鉏(锄)豪强并兼之家”,在这一过程中能以巧妙的言词文饰法律,严惩违禁者。张汤的才干深受武帝赏识,所以常奏事至日晚,使武帝忘食,并让丞相成了无用的摆设,于是出现“在下事皆决于汤”的局面。张汤生病时,武帝亲至其家探视,“其隆贵如此”,可见武帝对他倚重之深[3](卷59《张汤传》)。另外,与张汤“共定律令”的赵禹和杜周,也都是武帝时在政府中任要职的法家官员。赵禹历任御史、中大夫、廷尉、少府。杜周则历任尉史、廷尉、执金吾、御史大夫等(注:分别见《汉书·赵禹传》和《汉书·杜周传》。)。崇尚法治、信奉管商的桑弘羊也是为武帝重用的理财专家,是筦盐铁、均输、平准等措施的有力推行者,后为御史大夫。黄霸“少学律令,喜为吏,武帝末以待诏入钱赏官,补侍郎谒者”,后补河东均输长,宣帝时曾官居颍川太守、京兆尹、丞相等[3](卷89《循吏列传》)。汉武帝所任用的上述法家官吏,不仅在当时政治、经济生活中起了重大作用,到昭、宣时期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汉武帝不仅从儒法两家中选择官吏,也从其他学派中选拔官吏。如主父偃,“齐,临淄人也,学长短从(纵)横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之言”,《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纵横家书目中有《主父偃》二十八篇,这说明主父偃主要是从纵横术起家的,并有专门著作问世。元光元年主父偃上书武帝,早上上书,晚上就被召见,所言九事,八事均被著为律令。主父偃也深得武帝赏识,一年中四次升官,最后为齐王相。值得注意的是,主父偃的一些意见,是通过与公孙弘这位以儒术起家的官僚辩论、斗争而付诸实施的。如主父偃提出筑朔方城,“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武帝“下公卿议,皆言不便”,御史大夫公孙弘“数谏,以为罢弊中国以无用之地,愿罢之”[3](卷64《主父偃传》,卷58《公孙弘传》),后经辩论,公孙弘才认错。事实证明,元朔二年(前127年)武帝徙十万人筑朔方城,开始向西北大移民,开发边郡,这一举措既可以阻止匈奴南犯,又为反击匈奴建立了前方基地,对稳定北方局势有重要作用。徐乐也是纵横家,并有著述,《汉书·艺文志》著录的纵横书目中有《徐乐》一篇。徐乐给武帝上书,把陈涉起义比作土崩,把吴楚七国之乱比作瓦解,指出“臣闻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古今一也”,以此提醒武帝在年成不好、民多困穷时,要注意稳定形势[3](卷64《徐乐传》)。严助在建元元年举贤良对策,受赏识,为武帝侍从,问他想做什么?回答“愿为会稽太守,于是拜为会稽太守”。过了几年,武帝没听说他有什么作为,赐书曰:“久不闻问,具以春秋对,毋以苏秦纵横。”严助回书说:“臣事君,犹子事父母也,臣助当伏诛”,意思是他有失君臣之义。“毋以苏秦纵横”对,说明严助原本是学纵横术起家的[3](卷64《严助传》)。元光元年武帝召见主父偃、徐乐、严安时说:“公等安在,何相见之晚也!”这说明武帝对纵横家一类的人材是很器重的[3](卷64《主父偃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