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这13年党的历史,有三点是要十分重视的: 第一点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受命于危难之际,出任党中央总书记。为了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克服困难,继续前进,他在全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党已经制定和形成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和一系列基本政策。概括地说,就是小平同志多次指出、最近再次强调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我们有信心做好工作的根本的、坚实的基础。这次中央领导核心作了一些人事调整,但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没有变,必须继续贯彻执行。在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我要十分明确地讲两句话;一句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一句是全面执行,一以贯之。”这两句话,既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又庄严地宣示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同时,这也是我们研究这13年党史时必须把握的基本线索。 第二点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他在这次面向21世纪的历史性会议上郑重地指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这个论断的重要背景,就是经过改革开放近20年的创造性实践,我们在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并且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了党章,党中央发出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号召。这个论断的重要特点,就是提出了既要坚持邓小平理论,又要丰富、发展邓小平理论这样双重的历史使命。这是我们研究这13年党史时又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三点是江泽民同志从向中央政治局通报中央政治局常委“三讲”情况,到2000年2月在广东调研期间提出的。2000年1月20日,江泽民同志在向中央政治局通报中央政治局常委“三讲”情况的时候,回顾和总结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所做的工作,最重要的有十个方面:(一)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二)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三)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指导思想,制定和实施了促进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四)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方略。(五)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了宣传思想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了社会全面进步。(六)加强民族和宗教工作,保持了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七)坚持“一国两制”方针,顺利实现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在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中也取得了重大胜利。(八)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提出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全面推进了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九)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互利合作关系,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十)明确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目标,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进行这样全面、系统的总结的同时,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概括说:十年来,我们始终铭记小平同志的政治交代,铭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对自己承担的职责从不敢懈怠。我们最关注的是两大问题。一个是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使我们党始终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一个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强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础。这个概括的最突出之点,是强调了党的建设和党的执政地位问题。 正是在这个思路下,江泽民同志于2000年2月去茂名市高州指导“三讲”,在广东开展调研。期间,经过反复思考,向全党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就是: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我们党的奋斗业绩和历史经验的新概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更是对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提出的新要求。同时,这也是我们研究这13年党史时,特别是研究其中后3年党史时,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里提出的这三点,可以说基本概括了这13年我们党的思想发展历程及其鲜明特点。而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从中可以折射出这13年党史的轮廓及其进程,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按照这样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特点,来研究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这13年建树的业绩和贡献,是我们党史界在迎接十六大时应该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大力推进党的建设特别是执政党建设的历史及其经验的研究 围绕迎接十六大,深化我们的党史研究,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以党的历史经验来阐述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理论贡献。 应该承认,我们的党史研究,对于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展示得比较全面和深刻,而对于党自身建设的历史展示得不够充分,特别是对于我们党在执政条件下加强自身建设的历史展示得更不够。学习“三个代表”思想,按照这一重要思想深化党史研究,应该大力推进党的建设特别是执政党建设的历史及其经验的研究。 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确实可以加强这方面研究。党史研究应该包括党自身建设历史的研究。从我们党的历史看,党自身建设的历史至少有两个问题是可以研究的: 一是从思想上建设党的历史及其经验。这主要是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围绕着革命道路的选择,在毛泽东探索农村包围城市这条独特道路的过程中开始的。从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提出在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根据地党组织内实行“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原则开始,到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根据这样的精神规定新分子的入党条件,强调要加强党内的思想教育,标志着毛泽东关于“主要从思想上建设党”的思想开始形成。从1935年瓦窑堡会议决议提出党既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又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强调发展党员主要不是看成份和阶级出身,而是要看对党的主张的态度,到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党,直到经过延安整风运动,1945年党的七大规定各种阶级成份和出身的人加入共产党的条件、程序等办法,标志着毛泽东关于“主要从思想上建设党”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指导思想。这以后,党的建设历史也有丰富的内容。这一切,很值得我们研究和总结。 二是党执政的历史和执政党建设的历史及其经验。在西方,政党可以分为执政党和在野党。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从1927年南京政府建立起,国民党可以说是执政党,但是共产党却不能简单地说是在野党。由于中国革命的特殊性,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从江西瑞金红色政权建立起,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一个局部地区执政的执政党。特别是延安时期,这种特点更为鲜明。于是,就有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执政的历史和执政党建设的历史。至于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党在处理同国家政权组织的关系问题上,在处理同各阶级、各阶层群众关系的问题上,在处理干部队伍建设问题上,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形成了新的执政史和执政党建设史。这里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很值得我们研究和总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