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袁世凯立宪活动的主观原因浅析(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华文化论坛》 夏兰 参加讨论

1901年,清王朝的“新政”开始后,袁世凯还进行了政治和教育方面的改革,在这两个方面同样表现了袁具有的改革思想和西学对他的影响。
    在政治上,他进行了整顿吏治,改良更改的革新活动,以期国家政治得到改良。他明确指出:“吏治之得失,人才之进退因之,民生之休戚系之,故欲转移风气,整顿地方,莫先于讲求吏治。”[13]山东巡抚任内他还不断上奏朝廷,奉劾属吏。1901年新政开始后,他提出了一揽子改革吏治的措施,基本精神仍就是引进西法,改造官吏。课官院、课吏馆、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设立后,开设了许多外国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课程。这些学堂中的许多官绅大多接受了许多新思想、新知识,使视野得以开阔。
    在教育改革上,袁世凯更是表现了极大的改革热情。1901年新政开始后,造就人才,已视为自强求富的至关重要的手段之一。袁世凯也更深刻地意识到:培养人才,“实为图治根本”。[14]并明确表示:“仿照各国学校章程,”“择中外有裨实用之各项书籍及各国著有成效之各种学术,延师讲授,分门肆习。”为了培养“有裨实用”之人才,他还主张派人出洋游历,考察学习各国先进知识。袁世凯所创的中国第一所省级大学堂山东省大学堂,乃聘美人赫士为总教习,并配有讲授外国知识的课程。以后袁世凯相继设立了直隶省城学堂、中学堂、小学堂、师范学堂等学校,还配备了管理学校教育的学校司(后改为学务处,又改为提学使)作为教育管理机构。
    除了办学堂之外,袁世凯为了扫除新兴学堂和培养实用人才的障碍,他分别上奏递减科举名额。直到1905年8月,袁与张之洞、岑春煊等人联衔上奏,废除科举。清廷不久就正式废除了存在千年之久的科举制。废科举为历史必然,但袁世凯的努力也不可忽视。学堂之设、科举废止,为进一步传播西学提供了重要条件,利于西方新思想的传播。
    从袁世凯在投入立宪之前的一些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仅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西方先进知识,而且还不断将西方先进的东西,应用于他的改革活动之中。他效法西方,从事诸方面的改革,不仅在行动上,而且在思想上都深深地打上了西学的烙印。在潜移默化中,已使他逐渐脱离洋务思想的轨迹。早期洋务派的普遍观点是:“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15]在他们看来,只要采取西方的先进技术,就会使中国强大。袁世凯的活动已经超出单纯引进西方技术的范围,而是开始触及到了体制的变革。他虽然还暂时没有涉及到要改变封建制度,但是在军事、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变革活动,已经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已经为他最后投入立宪,要求改变专制制度的质变行为,在不自觉之中作好了思想上的准备。因此从这个方面看来,袁世凯投入立宪,并非骤然之举。
    袁世凯长期以来所显著的富国求强,抵御外辱的思想,是他投入立宪的又一主观因素。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中国的主权遭到进一步蹂躏。近代的有识之士进一步认识到要对中国进行全面变革,才能使中国崛起,成为强大的国家。在朝的封建官僚们也因甲午之败而为之猛振,因而也进一步提出要求要在各方面进行改革。
    袁世凯首先意识到军事的落后,致使中国处于屈辱的地位。他担心“横逆以来,日益滋甚,蚕食鲸吞,不堪设想”[16]。因此面临当时列强虎视鹰瞵的情况,认为“非厚集兵力,无以自强,非力图自强,易以立国”[17]。他清楚地看到当时中国军队因循守旧,即使也力图效法西方,不过也只是“袭其皮毛”,而未得奥妙。因此他进一步强调如果不“参用西法,认真训练,则前车之鉴,殊足寒心”[18]。他所指的前车之鉴,不用说就是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惨败教训。基于这种看法,袁世凯才效法西制,开始了新型军队的编练,期望达到强兵立国之目的。
    而强兵之基础,在于致富,只有二者兼备,方能立国。袁世凯后来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就含有致富的因素。为了使本国工商业不受外洋的压制,他提出了贸易保护政策,要重征洋货之税,轻收本国之税[19]。对于商务也应即时整治,使得“内之而生计不忧终窘,外之而利权不尽旁倾”[20]。袁世凯当时对于山东省英德人的侵蚀,深表忧虑,担心利权进一步失落,因而他在山东省整顿金融,抵制外国货币的侵扰。他还专门对本国的产品实行了免税政策,以增强本国工商业竞争力和生存力,抵制外资的侵损。
    日俄战争后,袁世凯更为明确地表示了希望通过立宪来达到富国求强,抵御外侮之目的。因为日俄战争的结局,对袁世凯的震动是很大的。日本国效法西方,采用立宪制度,不但可以置于不败之地,而且更能战胜强俄。立宪所起到的强大国家的作用,已植入了袁的头脑。他认为,要使国家富强,不被外人凌辱,实行立宪是最好的药剂。
    实行立宪,可以达到消弭革命的目的。袁世凯对革命所持的态度,使其能欣然参与立宪。对于来自于下层的人民反抗斗争,袁一贯持镇压态度。义和团运动期间,他就在山东极力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他颁布了“严拿拳匪暂行章程”,规定凡参与义和团运动和与其有关系的人,统统杀无赦。袁在山东血洗义和团,赢得了帝国主义和清廷的青睐和嘉奖。袁世凯同样把资产阶级民主派视为洪水猛兽,加以防范。1904年,袁就在中国留日学生中安插密探,监视留学生的言行。同盟会成立后他立即奏请慈禧,严加防范革命党人,还献计清廷,要笼络华侨,限制学生出洋留学,取缔革命书报,妄图孤立打击革命力量。
    由于立宪派发起的立宪运动,也包含消弭革命的意义,所以,袁世凯对立宪予以支持,是具备一定的思想基础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