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对于君主立宪制度有一定的认识,促使其主张立宪运动。实施立宪政体将带来消弭革命和抵御外侮这两个方面的好处,袁世凯是确信不疑的,至于如何组织立宪政体,袁世凯主张“改组责任内阁,设立总理,举办选举,分建上下议院”。袁世凯所主张的设内阁,建议院是标准的立宪政体组织。在袁看来,实行君主立宪是不会妨碍君主的权力,它可以达到“君主端拱于上,可不劳而治”[21]。袁世凯这种想法的基本依据是日本的君主立宪政治。日俄战争的结果,使袁世凯以及主张立宪的官僚们更加确信,中国只要效法日本实行立宪,也能后来居上。加上由于两国情形的相似,使袁更认为效法日本的可行,“中国今日,欲加改革,其情势与日本正复相似”。所以于各国得一借镜之资,实不啻于日本得一前车之鉴,“而且是事半功倍,效验昭然”[22]。袁世凯认为实行立宪“则君主端拱于上”的观点,是以日本的情况为根据的。从日本的君主权力中,他们看出“凡安乐尊荣之典,君得独享其成”,而“艰巨疑难之事,君不必独肩其责”[23]。既使“君主端拱于上”,又“不必独肩其责”。而最终要达到不劳而治,这又不得不有一责任内阁。责任内阁是“代君主而负责任者也”[24]。责任内阁负责行政事务,既能维持君主之权,又能负责处理具体政务。 众所周知,日本所采用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度,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制度的国家[25]。袁世凯以及其它主张立宪的官僚,更加赏识日本的制度,这种制度既能保持封建制度之中利于他们的部分,又能满足他们制定符合自己利益的政策。袁世凯之认为“君主端拱于上就表面观之,君主的大权是有增无减,但是,政策的施行,“仍由总理大臣左右大臣,及该部尚书副署”后,才能生效[26]。因此,袁世凯在预备立宪之期内,大肆主张首改官制,从此入手建立责任内阁。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带有明显的官僚政治色彩,这更符合于袁世凯这样的封建大官僚想垄断国家政治的思想。袁世凯希望效法日本实施立宪,正是基于这种思想。 立宪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新鲜事物,也是一个进步的运动。它提出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要求改变封建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的立宪政体,为发展本国资本主义扫清障碍。凡是能促进这一运动的人物和行动,都可视之为顺应了历史潮流,具有进步的意味。袁世凯投入立宪运动,并采取了积极的行动。他的许多立宪主张都超越在清王朝和与他地位相当的官僚之前。袁世凯在投入立宪之前虽一度犹豫,但一经投入,就表现出了积极姿态,已经是不凡之举了。袁世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末宪政运动的发展,可以认为他间接地催化了清朝专制制度的灭亡。 【参考文献】 [1]内务[J].东方杂志,第1年,(7)。 [2]张謇。啬翁自订年谱:卷下[M]16. [3]清纲目:卷15[M]. [4]胡思敬。大盗窃国记[M]. [5]梁启超。论政府阻挠国会之作[N].国风报,卷1,17期。 [6]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卷28[M].24. [7]中国史学会。政闻社宣言书[A].辛亥革命(四)[C].105. [8]张謇。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卷3[M].123. [9]甘厚慈。北洋公牍类纂:卷1[M]. [10]张謇。为运动立宪致袁直督函[A].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卷3[C]. [11][12]中国史学会编。立宪纪闻[A].辛亥革命(四)[C].12. [13]袁世凯。袁世凯奏议:卷3[M].9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