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古人的武则天地位观(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洛阳师专学报》 郭绍林 参加讨论


    中宗时期,如何看待武则天的地位,曾一度出现混乱,接着便开始统一认识。
    "天下思唐久矣",(15)中宗在这一情况下复位,但对于登极并不理直气壮。二张被杀后,他"犹监国告武氏庙"。侍御史崔浑说:"陛下复国,当正唐家位号,称天下心。奈何告武氏庙?请毁之,复唐宗庙。"(16)中宗在即位诏文中声称:"则天大圣皇帝,亶聪成德,睿哲应期,用初九之英谟,开太一之宏略。"自己"复忝于明辟","俾承先绪。"(17)这时候,几乎全国都沉浸在唐室中兴的喜悦之中,中宗诏令天下各州设置大唐中兴寺、观各一所。那些在武周时压抑着郁闷的大臣,开始公开抒发自己的感情。张说不便直斥武则天,只好骂所谓奸臣,说:"唐祚中微,周德更盛,历载十六,奸臣擅命。伯明氏有盗国之心,一阐提有害圣之迹。"中宗"克彼二凶","以复我万邦,返元后传国之玺,受光武登坛之玉。"(18)然而称为中兴,便意味着中宗否定自己生母的行径。因此,谏官张景源上疏反对,说:"唐运自崇,周亲抚政,母子成业,周替唐兴,虽绍三代,而化侔一统,况承顾复,非谓中兴。夫言中兴者,中有阻闲,不承统历。既奉成周之业,实扬先圣之资,君亲临之,厚莫之重。"故请改"中兴"为"龙兴","庶望前后君亲,俱承正统,周唐宝历,共叶神聪。"(19)这涉及孝道,以及周朝和武则天皇帝地位等问题。中宗欣然采纳,说武则天当时只是"从权御宇","唐周之号暂殊,神稷之作斯永。"因此,"中兴"提法不妥,不许再用,寺观则改名为"龙兴"。(20)武则天的外甥宗楚客也指使人对中宗说:"陛下承母禅,周、唐一统"。"起则天为一世,圣朝为二世,后子孙相承九十八,其数正满百世。"(21)中宗大喜。中宗还命武三思、魏元忠等人,按照为先朝皇帝修实录的旧例,修成《则天实录》20卷。另外,武则天的去世,并没有使诸武势力受到削弱。唐臣如何对待诸武,在中宗的裁夺下,成为复杂的问题。张柬之政变没有杀掉武三思。政变组织者之一敬晖率领群臣上表,认为唐室中兴,武氏诸王应削其王爵,降为公,中宗勉强采纳。这都表明,中宗等人承认周朝是正统王朝,周唐的关系是和平交接的问题,武则天的地位是皇帝。
    中宗所以持这种观点,其原因大致有三。其一,武则天建周称帝,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抹杀不掉。理智的作法是对这一现象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解释,以避免左右遭致麻烦。其二,中宗素以仁孝著称,死后谥为孝和皇帝。孝道的内容包含着不违父母之志,为父母讳。对于自己的生母,他一向逆来顺受,不敢有半个不字,更谈不上彻底否定。他宣称:"则天大圣皇帝","在朕躬则为慈母,于士庶即是明君。""今以圣上乖豫,高枕怡神,委政朕躬,纂承丕绪。"(22)这样解释了武则天与自己的母子关系,也解释了周唐政权的嬗替关系,既符合孝道,又避免了可能出现的责难。其三,中宗时诸武势力相当强大。张柬之政变时,期待中宗亲自杀掉武三思,但中宗和武三思打得火热,后来还将告发武三思的人处死,可证中宗是附丽于诸武势力之上的。这种关系不能不制约他的感情和观点。
    
    武则天执政这一特殊现象所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她的儿媳、孙女和女儿都在为自己参与政治而积极奋斗。中宗皇后韦氏效法武则天,"潜图帝位。"(23)其党羽从而鼓吹说:武则天受命前,天下唱《妩媚娘》歌为谶,现在天下歌《桑条韦》,是"天意以为顺天皇后(韦氏)宜为国母。"(24)中宗和韦后的女儿安乐公主请废太子,立自己为皇太女,还振振有词地申明:"阿母子(宫中对武则天的称呼)尚为天子,我何嫌?"(25)她们急于求成,意将中宗毒死。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几次参与宫廷政变,"权移人主,军国大政,事必参决,如不朝谒,则宰臣就第议其可否"。(26)她们的行为,对李唐王室的利益构成威胁。睿宗子玄宗登基前,发动了两次政变,将她们依次剪除。玄宗无疑会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同时,他作为武则天的诸孙之一,对于自己祖母的感情,当然不会象中宗那样深,也不必象中宗那样受约束,在考虑国家利益和私人感情方面,完全可以撕掉温情脉脉的面纱,选择前者。
    有了这种背景,就有必要某种程度地调整对武则天地位的看法。中宗时所修《则天实录》,受着诸武势力的控制,无疑会使玄宗不满意,于是玄宗责成重修。开元四年(716),刘知几、吴兢重新修成《则天实录》30卷。同年,太常卿姜皎和礼官陈贞节又以封建礼仪为准则,上表正名分,说:太庙中武则天配高宗,题为"天皇圣帝武氏","若使帝号长存,恐非圣朝通典",请除去圣帝字样,改题为"则天皇后武氏。"(27)玄宗加以采纳。
    玄宗这个转变,直接影响到后来人们的观点。中唐时,左拾遗、史馆修撰沈既济,针对吴兢撰《国史》中武则天时期的事情立为本纪,上疏进行批评,并对如何编修那段历史提出建议。他认为编史书的目的在于"正君臣","维家邦"。武则天"体自坤顺,位居乾极,以柔乘刚,天纪倒张,进以强有,退非德让。今史臣追书,当称之'太后',不宜曰'上'。孝和虽迫母后之命,降居藩邸,而体元继代,本吾君也。史臣追书,宜称曰'皇帝',不宜曰'庐陵王'。睿宗在景龙已前,天命未集,徒禀后制,假临大宝,于伦非次,于义无名。史臣书之宜曰'相王',未宜曰'帝'。……今安得以周氏年历而列为《唐书》帝纪?……今请并《天后纪》合《孝和纪》,每于岁首,必书孝和所在以统之,书曰某年春正月,皇帝在房陵,太后行某事、改某制云云。则纪称孝和,而事述太后,俾名不失正,而礼不违常。"至于武则天个人的经历,可撰为《则天顺圣武后传》,"列于废后王庶人之下。"(28)这一说法未被采纳。晚唐时,孙樵编次《孙氏西斋录》记述唐代史事,认为武周是伪朝,说:"条天后擅政之年下系中宗者何?紫色闰位,不可谓正。予惧后世牵以称临也。"(29)可见民间这时已按照沈既济所提方案撰写史书。
    唐后期,人们已经不再把武则天执政看作是如同前引中宗所说"从权御宇",和开元年间姜皎等人所说的"亲承顾托,因摄大政,事乃从权,"(30)而是看作僭逆、篡夺行为。穆宗去世前命太子监国,宦官想请郭太后临朝称制。郭太后是中兴名将郭子仪的后代,对此断然拒绝,说:"昔武后称制,几危社稷。我家世守忠义,非武氏之比也。太子虽少,但得贤宰相辅之,卿辈勿预朝政,何患国家不安!自古岂有女子为天下主,而能致唐虞之理乎?"(31)盛唐诗人李白《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诗,称武则天为"娲皇";(32)《上云乐》诗还说:"中国有七圣",(33)指高祖、太宗、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七帝。但到唐末,宦官杨复光劝人们勿降黄巢,说:"奈何舍十八叶天子而臣贼乎?"(34)十八叶天子指上述七圣中武则天以外的六帝,再加以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和当朝皇帝僖宗等12位,武则天已被摈出皇帝之列。
    然而唐朝官方对于人们如何看待武则天的地位,并未作强求一致的规定,人们在追述武周时期的事情时,有一定的灵活性。刘餗《隋唐嘉话》卷下说:"武后初称周","裴知古自中宗、武后朝以知音直太常。"张鷟《朝野佥载》一书,凡涉及武周年号和当时人物,几乎都冠以"周"字,如"周如意年中以来","周则天内宴甚乐","周秋官侍郎周兴",书中时而称"则天朝",时而称"天后中"。沈既济《词科论》说:"初国家自显庆以来,高宗圣躬多不康,而武太后任事,参决大政,与天子并。……及永淳之后,太后君天下二十余年。"(35)陆贽《请许召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说:"往者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注意选拔人才,"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36)孟棨《本事诗》时而称"天后朝",时而称"则天朝。"这些灵活的说法显得很混乱,一方面认为武则天是周朝的皇帝,革命践祚,君临天下,武周是一个朝代;一方面又认为她是唐朝的后,临朝称制。这样,武则天合帝、后双重身份于一身,唐、周是一回事,是唐代的不同阶段。这种认识的出现,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与人们认识、对待这一现象所依据的正统观念、传统礼法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所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