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秦汉人的乡土意识(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王子今 参加讨论


    对于娄敬建议刘邦定都关中的事迹,《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写道:"刘敬者,齐人也。汉五年,戍陇西,过洛阳,高帝在焉。娄敬脱輓辂,衣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事。'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于是虞将军入言上。上召入见,赐食。"
    娄敬于虞将军似乎并没有旧交,只是因为都是"齐人",戍卒竟然可以得到将军与衣引见,足见当时乡土意识的作用,有时竟然可能打破阶层等级的界限,使高级军官和普通士卒之间的情感得以沟通。
    与怀有共同乡土情结的人们相互容易建立友爱关系相反,出身不同文化区域的人们往往容易产生相互鄙视相互敌对的情感倾向。
    我们仍然以齐地为例。汉武帝时代,主爵都尉濮阳人汲黯在与左内史淄川薛人公孙弘发生争执时,曾经直接以愤怒鄙弃的口吻指斥"齐人"的品性。《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公孙弘奏事,皇帝驳回时,从不当面争辩。"尝与公卿约议,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所谓"齐人多诈而无情实"[4]当然是一种地域偏见,然而能够在御前廷上公开说这样的话,说明在当时的社会,不同文化区域间人们相互之间心境难以沟通,情感未能融合,可能是相当普遍的情形。
    齐人受到楚人蔑视,也有这样的史例,《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写道,汉与匈奴临战,刘邦派刘敬出使匈奴以探虚实,"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当时汉军20万已经出击。刘邦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我军。'"命令拘禁刘敬。"齐虏"一语,表现出绝对的蔑夷轻视。
    "虏",是秦汉时期通行的骂语。《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出身不同区域的人们以"虏"相互辱骂的实例,见于《史记》的除"齐虏"之外,又有"鲁虏"(《宋微子世家》)、"戎虏"(《卫康叔世家》)、"胡虏"(《李将军列传》)以及"匈奴虏"(《韩长孺列传》)等。《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所谓"今北虏缩窜",则以"北虏"称北方南下的军队。又《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卓氏见虏略,独夫妇推辇,行诣迁处。诸迁虏少有余财,急与吏,求近处,处葭萌。唯卓氏曰:'此地狭薄,……'乃求远迁。"又说,"程郑,山东迁虏也。"所谓"迁虏"以及"山东迁虏",大约是各地原住民对外地移民的共同的蔑称。
    《汉书·江充传》记载,汉充制造巫蛊大狱,"是时,上春秋高,疑左右皆为蛊祝诅,有与亡,莫敢讼其冤者。充既知上意,因言宫中有蛊气,先治后宫希幸夫人,以次乃皇后,遂掘太子宫,得桐木人。太子惧,不能自明,收充,自临斩之。骂曰:'赵虏!乱乃国王父子不足邪!乃复乱吾父子也!'"江充,赵国邯郸人。曾经得幸于赵敬肃王刘彭祖,为上客,后因个人私怨,举报赵太子刘丹,致使因罪处死。戾太子刘据骂曰"赵虏",当是其他地区人对赵人的鄙称。
    不同区域的人们相互之间的隔阂在其他方面也有表现。《汉书·王莽传下》记述,起义军兵围长安城下,"或谓(王)莽曰:'城门卒,东方人,不可信。'(王)莽更发越骑士为卫,门置六百人,各一校尉。"所谓"东方人,不可信",也体现出不同区域间人们相互隔阂,以及关中人对关东人有所歧视的情形。
    
    迁徙,是秦汉时期普通民众社会生活空间急剧转换的一种形式,一般都以为极严重的人生苦难。迁徙甚至被作为处罚罪犯的形式之一。
    秦汉时期,曾经多次出现大规模的移民运动。有学者指出,"在这5个世纪间的移民数量达到了很大的规模,并对此后的人口分布和迁移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
    据《汉书·晃错传》,汉文帝时策划往北方边地大规模移民,晃错曾论述安置移民的措施:"下吏诚能称厚惠,奉明法,存恤所徙之老弱,善遇其壮士,和辑其心而勿侵刻,使先至者安乐而不思故乡,则贫民相募而劝往矣。"政府应当重视新经济区的建设规划,"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饶,然后营邑立城,制里割宅,通田作之道,正阡陌之界,先为筑室,家有一堂二内,门户之闭,置器物焉,民至有所居,作有所用,此民所以轻去故乡而劝之新邑也。"还应当推行相应的优恤政策,"为置医巫,以救疾病,以修祭祀,男女有昏,生死相恤,坟墓相从,种树畜长,室室完安,此所以使民乐其处而有长居之心也。"移民运动要取得成功,要点是应当完善诸种安置措施,"使先至者安乐而不思故乡",使民"轻去故乡而劝之新邑","使民乐其处而有长居之心"。也就是说,首先要创造极其优厚方便的生产生活条件,才可以使百姓克服眷恋乡土的传统意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