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人的乡土意识(4)
最为突出的例子,应当说是马援的"马革裹尸"壮语。 《后汉书·马援传》记载: (马)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马援本人即"北出塞漠,南度江海,触冒害气,僵死军事",不过,死后竟然遭受诬陷,以致"家属杜门,葬不归墓"。朱勃为其鸣冤,陈述马援"间关险难,触冒万死","兵动有功,师进辄克","又出征交趾,土多瘴气,援与妻子生诀,无悔吝之心"的事迹。其中解释马援远征军兵进速度缓慢的原因时,所谓"人情岂乐久居绝地,不生归哉!"(《后汉书·马援传》)应当是一般人的认识,也隐约反映了马援为国建功万里时内心所努力压抑的乡土意识。 东汉时期著名的外交家、军事家班超,少时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他胸怀"当封侯万里之外"之志,后来果然出击匈奴,又使西域,平定50余国,以功封定远侯。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的使团抵达安息西境,虽然未到大秦而还,但是也创造了政府正式代表进行外交活动西行远界的历史记录。班超在从事外交、军事活动的31年间,宽简为政,团结吏士,人心向附,威望甚高。 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班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上疏请归,言辞十分恳切: 臣闻太公封齐,五世葬周,狐死首丘,代马依风。夫周齐同在中土千里之间,况于远外绝域,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臣超犬马齿歼,常恐年衰,奄忽僵仆,孤魂捐弃。……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臣老病衰困,冒死瞽言,谨遣子勇随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 班超的妹妹班昭也上书请求准许班超入塞回乡。其中也写道:"(班)超之始出,志捐躯命,冀立微功,以自陈效。""以一身转侧绝域,晓譬诸国,因其兵众,每有攻战,辄为先登,身被金夷,不避死亡。赖蒙陛下神灵,且得延命沙漠,至今积三十年。骨肉生离,不复相识。所与相随时人士众,皆已亡故。超年最长,今且七十。衰老被病,头发无黑,两手不仁,耳目不聪明,扶杖乃能行。虽欲竭尽其力,以报塞天恩,迫于岁暮,犬马齿索。""妾诚伤超以壮年竭忠孝于沙漠,疲老则便捐死于旷野,诚可哀怜。"汉和帝为其言所感动,终于准许班超回到中土。班超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回到洛阳,不久去世。(《后汉书·班超传》) 像班超这样奋身绝域而有超常表现的人物,也因年衰病而急切思归,可以说明当时较为普遍的社会观念中乡土意识的强劲而深固的作用。 注释: [1]《晚清乡土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2-13页。 [2]陈直:《汉饶歌十八曲新解》,《文史考古论丛》,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6-77页。 [3]陈直:《史记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1页。 [4]《汉书·公孙弘传》作"齐人多诈而无情"。 [5]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7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