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度田”新探(2)
东汉自光武之后,度田成为常制,每年都要进行,这是史有明证的。《后汉书·百官志五》云各县邑道要于每年"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注引胡广说"科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簿。"这儿的上计又称为"算人"或"案比"。《后汉书·安帝纪》元初四年诏云"方今案比之时"。注引《东观汉记》"方今八月案比之时,谓验户口次比之也。"《皇后纪》云"汉法,常以八月算人"。算人即检查户口年纪、身体状况,防止诈老诈小,保证役源的准确性。算人的同时清查土地,这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刘秀的度田令即包括了"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两项内容。实际上,刘秀的度田令是针对以往案比不实的情况而发的,张伋等人就是因为案比不实而被惩处的。《刘般传》云刘般上书明帝云:"郡国以牛疫、水旱,垦田多减,故诏种区种,增进顷亩,以为民也。而吏举度田,欲令多前,至于不种之处,亦通为租。可申敕刺史二千石,务令实核,其有增加,皆使与夺田同罪"。明帝采纳了这一建议,"悉从之"。"夺田"即隐瞒不报,脱于版籍的意思,华峤《后汉书》作"脱田",隐瞒不报和强以民宅为耕地都是非法的。《循吏传》云秦彭为山阳太守,"兴起稻田数千顷,每于农月,亲度顷亩,分别肥蹐,差为三品,各立文簿,藏之乡县。于是奸吏局蹐,无所容诈。彭乃上言,宜令天下皆同其制。诏书以其所立条式,班令三府,并下州郡"。农月即农耕之月,"亲度顷亩"即秦彭亲自核查土地多寡、质量优劣,并立为文簿,作为县乡定式,有效地制止了不法官吏在度田过程中颠倒优劣、侵刻百姓的行为,保证了度田的严肃性。章帝有见于此,下诏将秦彭之法推行全国,秦彭因此而入循吏传。《百官志》云乡啬夫、有秩的职掌是"知民善恶,为役先后,知民贫富,为赋多少,平其差品"。这"平其差品"即综合土地、房产、资财诸项而言,以土地最为重要。奸吏颠倒优劣,以劣地算好地,不仅仅是导致农民多交田税,更主要的是要多交资产税即赀算。四川陴县出土的东汉残碑记载王汶、杨汉、张王、长彦长等十余人的土地、房屋、奴婢、耕牛等拥有状况,也就是这十几户人家的资产簿,其土地多者260亩,少者仅8亩,[③]显系测量的结果,以作为征收田税和资产税的依据,也是县乡每年秋冬集课的基本依据。《后汉书·郡国志五》注引应劭《汉官仪》记载了五个不同时期的垦田数字,均精确到多少步,就是乡里郡县逐级统计的结果。当然,核查数字再精确,与实际还是有距离。在刘秀亲自下诏度田之前,"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的情况固然存在,就是在刘秀处死河南尹张伋等人之后,这种情况依然存在,并随时间推移政治腐败而日趋严重,郡国大姓、地方豪强占田不报者也比比皆是,郡守县令弄虚作假、侵刻细民者更无日无之,《殇帝纪》谓郡国"多张垦田,不揣流亡,竟增户口,掩匿盗贼",就是指上计虚假而言。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谓东汉自光武之后,"终东汉之世也再没有检核土地户口之事"。[④]制度与事实的背离是中国古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非东汉独然,决不能因为东汉度田不实而谓之废止度田制度。 二 一般认为,刘秀度田的目的是为了扩大税源和役源,增加财政收入。这当然是正确的,但不全面。度田绝不仅仅意味着增加赋税这个经济目的,还有着更为重要的政治目的,这就是通过度田,强化国家对土地、人口的控制,剥夺地方大姓、军阀余孽所控制的土地人口,打击其势力,消除因军阀割据而遗留下来的潜在的动乱因素,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统治秩序。 众所周知,早在西汉末期,郡国大姓、地主豪强已经开始豢养家兵,筑坞自保,王褒《僮约》中就有"犬吠当起,警告邻里。k21h405.jpg门柱户,上楼击鼓。荷盾曳茅,还落三周"之语。新莽时,因社会动荡,地主大姓拥兵自据者所在多有。新莽灭亡之后,地主大姓起兵割据者更不计其数,或者和军阀结为联盟欲争夺天下,或者想自保一方,其共同的基础都是控制了相应的土地和人口。 刘秀建立东汉政权之后,经过十多年的战争,削平和兼并了大大小小数十支割据武装,才统一全国。但是,这种统一远未稳固,中央的统治对人口的控制力尚不如地主大姓。这是因为: 第一,众多的割据势力是迫于军事压力归顺刘秀的,不是从内心拥护刘秀的统治,而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和传统影响,与其部众之间关系紧密,一有风吹草动就有东山再起的可能。桓谭曾说刘秀云:"臣伏观陛下用兵,诸所降下既无重赏以相恩诱,或至虏掠,夺其财物,是以兵长渠帅,各生孤疑,党辈连结,岁月不解"。[⑤]在统一战争中,刘秀对归降的头面人物还是有重赏的,如割据临菑的张步被耿弇击败后,就被封为安丘侯,居于洛阳,至于其十余万部众,因人数众多,不能也不应有所封赏,他们大多是贫苦农民,希望回乡团聚,耿弇就将他们遣散回乡。但是,其中有些渠帅或是大姓出身,或是兵痞无赖,他们已过惯了割据一方、威福乡里的生活,他们是不满于回乡这一结局的,更不愿做个顺民,而是要等待时机,重整旗鼓。建武六年,李忠为丹阳太守,"是时海内新定,南方海滨江淮多拥兵据土,忠到郡,招怀降附,其不服者悉诛之,旬月皆平"。[⑥]这儿的"旬月皆平"当然只能是表面上的。建武八年,刘秀认为东方已经安定,乃亲提大军,西征隗嚣,车驾刚到上邽,后方鼓角即鸣,"颍川盗贼寇没属县,河东守守兵亦叛,京师骚动"。刘秀只好"晨夜东驰"以保护京师。[⑦]这叛乱的"盗贼"和"河东守守兵",虽有普通农民在内,但主要是降附的军阀旧部和地方豪强大姓,如张步就趁机叛归琅邪,被琅邪太守陈俊镇压。[⑧]张步为何会叛归琅邪?就是因为其部众是这次反叛的参加者,张步叛归琅邪的目的是招集部众,东山再起。杜林对此曾有所分析,认为"仓卒时兵长擅权作威,张氏虽皆降散,犹尚有遗脱,长吏制御无术,令得复炽,元元侵陵之所至也",并上书光武说:"草创兵长,卒无德能,直以扰乱,乘时擅权,作威玉食,狙猱之意;缴幸之望,曼延无足,张步之计是也。小民负县官不过身死,负兵家灭门殄世。陛下昭然独见成败之端,或属诸侯官府,元元少得举首仰视,而尚遗脱,二千石失制御之道,令得复昌炽纵横"。[⑨]这次叛乱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为刘秀敲响了警钟,后方虽然统一,还远未巩固。刘秀当时的首要任务是统一陇蜀,对东方执行的是以和安为主的方针,力求稳定,故仅仅采取军事手段平定之,尚未采取其他措施消除动乱因素,割据势力仍有存在。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