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要肯定奴隶社会的普遍存在,重要的是要研究奴隶社会的经济,要建立奴隶社会的政治经济学,说明奴隶社会中的经济运行规律。而这方面的研究还开展得不够。 (1)奴隶社会中的生产力,我以为特别要研究的是最重要的生产力-人这个劳动者的有关问题,如劳动力的再生产问题。过去以对希腊罗马奴隶制的不正确理解为依据,认为它们奴隶制的发展是免除了奴役本族人的道路,那么奴隶的来源只能是战争俘虏或买来,而奴隶市场上出卖的奴隶归根结底也是战俘,如此一个奴隶社会的存在条件必须是:a,四周有广大的落后地区,不断为它提供奴隶来源;b,它本身必须有强大的战斗力,通过不断的扩张战争来掠夺俘虏。这就决定了奴隶社会在世界上一定是少数,而且存在的时间也不会很长。本书的研究我以为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证明物化奴隶和分居奴隶的长期共存,说明奴隶这个劳动力的补充并不依靠不断的掠夺战争,而主要应该是奴隶会自行解决本身的再生产问题。最早的奴隶是抓来的外族人的这个族,是很小的,人数不多的血缘氏族部落,“在古代希腊,奴役同样讲希腊语的其他氏族部落成员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①d]这就从劳动力的再生产这个问题上为奴隶社会的合理存在作出了说明。与此相关的是奴隶劳动力的效率问题。这在国外的研究中有着许多争论,特别是物化奴隶的生产有无效率,能否提高生产率,能否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等等,西方学者利用了许多现代奴隶制的材料争论这个问题,也可参考。当然我们更应研究古代奴隶生产的效率。 (2)典型的奴隶制经济应该是什么样子?似乎并未解决。我想也许有这样几种可能: A,如像苏美尔乌尔第三王朝的王室经济,使用大量古鲁什劳动,对他们进行残酷剥削,导致古鲁什大批死亡。这在生产力异常低下的情况下也许可能。短期内它可能成为支持奴隶主统治的一种经济手段,但它能维持长久的运行吗? B,加图所经营的中等奴隶制农庄,苏联学者施特耶尔曼曾主张这是一种典型的奴隶制生产组织。它是一种靠近城市的,有一定商品生产的奴隶制庄园。过去对它的商品经济成分夸大,并不正确,它基本上仍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类型,而且罗马的奴隶制庄园有多种形态,加图式庄园只是其中的一种。[②d]那么如何估价加图式庄园的典型意义就是一大问题。不过这种庄园的组织确实较好,生产效率也高,要结合当时罗马的全面经济状况(包括工商业)来研究,才能确定它在奴隶社会中的地位及其典型意义。在研究古典奴隶社会的经济时,特别应注意不夸大它们的商品经济成分,两种类型说是由此而起的。现在已认为古典社会仍是一个农业社会,[③d]这对正确认识古代世界的统一性很有好处。 C,是否还可以考虑寻找一种物化奴隶与分居奴隶共存的奴隶制经济,来研究它为典型的经济形态的运转情况。 把典型的奴隶制经济搞清楚了,我想才可以进一步讨论奴隶社会的问题。因为我想要证明物化奴隶的数目在奴隶社会中居多数,大约根本是不可能的,而重要的是要证明奴隶制经济在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如何看待这个占主导的问题,更不好解决。我以前曾提出说要证明奴隶制经济在该社会中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因而排斥其他的经济成分,如奴隶社会中的小农不断破产等,这不知是否还可以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另外一个想法就是应更重视在奴隶社会中的超经济力量,即在那样的时代,不大可能出现奴隶制经济优于其他经济成分的现象。要证明奴隶社会的存在,主要要看国家机器,掌握国家机器的统治者等所赖以维持的经济是奴隶制经济即可。[①e] 由于对奴隶社会没有太多的研究,以上所述尽是一些假设,也许根本把问题都提错了。不过我写此文的本意,是在于为《早期奴隶制社会比较研究》这本好书作一番鼓吹,借以引起一些有心人对社会形态学说研究的重视。力薄能鲜,写来不成章法,也算对提倡写书评的一个响应吧。 注释: ①a查士丁尼:《法学总编-法学阶梯》,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2页。 ②a《唐律疏义》四、六、名例。 ①bW.W巴克兰:《罗马奴隶法》(W.W.Buckland,The Romman Law of Slavery),剑桥1970年版。 ②b贾可诺夫:《古代早期的奴隶,希洛人和农奴》,《世界古代史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43页。 ③b刘家和:《古代世界与中国》,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④b胡钟达:“再评五种生产方式说”,“五种生产方式问题答客问”,《世界史研究文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⑤b本书第5页。 ①c本书第7页。 ②c金斯·海厄姆斯:《中世纪英国地主农民》(P.R.Hyams,Kings,Lords and Peasants in Medieval England),牛津1980年版。 ③c本书第18页。 ④c《世界古代史研究》,第138页。 ①d本书第14页。 ②d杨共乐:《罗马早期庄园研究评析》,《世界史研究年刊》1996年。 ③d黄洋:《希腊城邦社会的农业特征》,《历史研究》。 ①e参看郭小凌:《现代西方学者对古代世界奴隶制的研究》,《世界史研究年刊》1996年,第286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