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烟草虫害及其防治(3)
曾省(1942)把第3龄幼虫依体色分为4种体色型(注:曾省:《烟草青虫研究之初步报告》,《农林新报》1942年第19期。),刘国士(1941)用番茄等5种植物叶片与棉铃,分别饲养初龄幼虫至末龄,比较成熟幼虫体色,结果无明显差异(注:刘国士等:《四川金堂烟青虫之研究》,《农业推广通讯》1943年第5期。)。曾省(1942)对烟青虫4个虫态的天敌作了较全面的调查,说明了天敌的控制作用(注:曾省:《烟草青虫研究之初步报告》,《农林新报》1942年第19期。)。 2.地老虎对川西害烟地老虎虫种的形态、生活习性均有记述,小地老虎年发生4代,1代幼虫为害烟苗;大地老虎、八字地老虎、木眼地老虎及暗缘地老虎,均幼虫越冬,翌年3、4月间取食烟苗茎、叶(注:曾省等:《地蚕》,《四川大学十周年纪念特刊》1941年。)。 3.稻绿蝽川西烟草普遍受害,1年发生3代,1龄幼虫集中,2龄后分散,阴天通日取食(注:曾省等:《烟草绿蝽象观察报告》,《农林新报》1943年第20期。)。 (四)主要烟草害虫防治试验及推广 抗日战争期间杀虫剂种类稀少,主要为砒酸钙(注:何均:《地蚕防治试验述略》,《烟草技术月刊》1941年第6期。),促使研究者就地取材,利用植物性杀虫剂或土方法做防治试验,择有效者示范推广。 1.地老虎试验了砒酸钙液浸苗、砒酸钙麦麸红糖毒饵、砒酸钙生石粉乳涂茎,健株率常达93%以上;采卵、捉虫烟苗健株率可达92%,在生产上得以应用;麦秆、桐油纸包烟茎等法,保苗作用不大(注:曾省等:《地蚕》,《四川大学十周年纪念特刊》1941年;何均:《地蚕防治试验述略》,《烟草技术月刊》1941年第6期。)。 2.非洲蝼蛄栽烟前用马粪诱集捉杀,保苗显著,作了宣传、推广(注:黄可训:《蝼蛄防除之研究》,《农林新报》1943年第20期。)。 3.烟青虫进行人工采卵、捉虫、土农药及砷素剂防治试验。烟田1代成虫产卵期采卵、捉虫,每亩可增产原烟0.725千克,经测定废烟丝肥皂水、砒酸钙生石灰肥皂水,杀虫效果显著,一度推广应用(注:曾省等:《烟草青虫防治试验第二次报告》,《农林新报》1943年第20期。)。 刘国土(1941)研究了砒酸铅、砒酸钙水悬液喷雾、玉米粉、草木灰等作毒饵作防治试验,以玉米粉毒饵防效最佳。在烟田试验干青杠枝叶有诱蛾作用(注:刘国士等:《四川金堂烟青虫之研究》,《农业推广通讯》1943年第5期。)。 四、战后组建阶段(1946~1949)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农业复原。1946年在南京成立农林部烟产改进处,下设病虫害研究室,烟草虫害工作在林郁技正主持下,在河南省许昌、襄县调查烤烟害虫种类与为害损失,烟青虫、烟蚜药械防治技术推广,烟草害虫药剂防治试验及DDT、六六六对烟苗安全浓度范围测试。 (一)烤烟害虫种类调查 许昌、襄县苗期华北蝼蛄发生普遍,危害期长,移栽苗受害缺株达40%以上,沟金针虫可钻蛀团棵期烟株,5、6月间小地老虎、黑玛绒金龟、灰绒金龟、短带长颚象及褐象甲害烟;烟青虫、烟蚜在6、7月间危害早烟最烈,但各有寄生蜂控制(注:林郁等:《三十六年河南烟草害虫防治成效之检讨》,农林部烟产改进处印行,1947年。)。 (二)为害损失调查 1.烟青虫许昌、襄县两地烟农捉青虫已成习惯,一季烤烟常捉虫27次,但捉虫后还有为害,故计算损失有捉虫后的原烟损失与捉虫人工投入两项,每亩烤烟捉虫1次需30分钟,每工作日净工时9小时,计1.5天(捉虫27次),许、襄两地1947年烤烟收获面积26344.5hm[2],捉虫投入592779工作日,捉虫后原烟损失尚达159吨(注:林郁等:《三十六年河南烟草害虫防治成效之检讨》,农林部烟产改进处印行,1947年。)。 2.烟蚜在许昌、襄县两县抽样调查,被害面积占烤烟种植面积的54.1%,被害面积内蚜害株率达29.2%,受害叶率最低为10%,受害叶平均单叶重仅2.5克,比未受害叶均价降低64.3%,许昌、襄县1947年烤烟受蚜害直接损失原烟335吨(注:林郁等:《三十六年河南烟草害虫防治成效之检讨》,农林部烟产改进处印行,1947年。)。 3.地下害虫类烤烟移栽还苗期是华北蝼蛄、沟金针虫、地老虎混发为害期,损失计算因子含补苗后缺株及补苗人工投入,每亩平均原烟产量损失1.29千克,1947年许昌、襄县因地下害虫为害损失原烟169.93吨,被苗投入146 219工作日(注:林郁等:《三十六年河南烟草害虫防治成效之检讨》,农林部烟产改进处印行,1947年。)。 如上所述,1947年许、襄两县烤烟虫害属偏轻年份,两县原烟损失尚达650吨,如遇虫害严重年份,损失当数倍于此(注:林郁等:《三十六年河南烟草害虫防治成效之检讨》,农林部烟产改进处印行,1947年。)。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