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甲午海战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双方海军战略较量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894年7月25日的丰岛海战,至9月12日日本海军基本完成支援陆军在朝鲜作战的任务。这是双方海军战略较量的初始阶段,其焦点是争夺朝鲜西岸海面的制海权。 丰岛海战是中日双方海军在甲午战争中的序战。这次战斗,日本以占绝对优势的舰只突然袭击了清方军舰和运输船,意在挑起战争,消灭清方有生力量,打击其士气,破坏清方向牙山增援的海上交通线,是为日本海军实施其进攻战略的开端。而清朝方面在丰岛海战前却依然对列强调停心存幻想,对日本的突然袭击缺乏足够的警惕。在双方参战舰只实力悬殊的情况下,这次海战的结果已可想而知。 丰岛战后,日本海军的主要任务是“从海上应援陆军,使其完成进击平壤之力”(注:《中日战争》丛刊第1册,第239页。)。为此,日本海军必须有效地扼制中国北洋舰队对朝鲜西岸海面的巡弋活动。8月10日,日本联合舰队主力至威海、旅顺港外进行挑衅,其目的在于实施佯攻牵制,诱使北洋舰队还顾后方。而丰岛战后李鸿章为使海军作所谓猛虎在山之势,乃令北洋舰队出海巡弋,但又一再叮嘱丁汝昌“速去速回,保全坚船为要”(注:《李鸿章全集》(2),电稿二,第836页。)。7月27日至8月13日期间,北洋舰队三次巡弋大同江口,但由于舰队所至并非日舰经常活动的区域,因而均师劳无功。当日本舰队对威海、旅顺实施进攻后,清政府果中其计,以为日军要深入渤海,在直隶登陆。李鸿章急令丁汝昌率舰队回防威海。8月23日,清廷电令丁汝昌:“威海、大连湾、烟台、旅顺等处,为北洋要隘,大沽门户,海军各舰应在此数处来往梭巡,严行扼守,不得远离,勿令一船阑入”(注:《中日战争》丛刊第3册,第51页。)。此后北洋舰队再未远巡,从而把朝鲜西岸海面的制海权拱手让给了日本,使其得以顺利完成了在朝鲜的作战行动。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3日日本海军决定以联合舰队寻找北洋舰队进行主力决战,至9月17日的黄海海战。这是双方海军战略较量的决定性阶段,其主要内容是舰队主力决战。 日本夺取了朝鲜西岸海面的制海权之后,其侵略气焰更加嚣张,其海军指挥机构运用进攻战略的信心也大为增强。1894年9月13日,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命联合舰队寻找北洋舰队主力决战。次日,联合舰队由仁川进至大同江口海面搜寻北洋舰队未遇,遂制定了一个从9月16日至24日,由大同江口至海洋岛、小鹿岛、威海卫、大连湾、旅顺口、山海关和营口的巡弋计划,以期实现寻找北洋舰队主力决战的意图。这时,清政府鉴于朝鲜军情紧急,决定从海路运送援军至鸭绿江口大东沟登岸,令北洋舰队以主力护航。不难看出,发生于北洋舰队护航过程中的这场舰队主力决战,与参战双方的关系是很不相同的,对一意寻求决战的日本舰队来说是有计划的主动行动,对执行防御性护航任务的北洋舰队来说则是被动应战。 对于决战问题,历来的兵家至少可有三种选择:第一,敌寻我决战,我亦针锋相对地寻敌决战;第二,敌寻我决战,我因决战条件不成熟而主动避免决战,并相机以战役战斗的胜利消耗敌人,待条件成熟再行决战;第三,我主观上不想决战,但又未能避免决战,只得被动应战。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被迫作出的正是上述第三种选择。 从双方力量对比来看,北洋舰队在吨位、航速、火力等方面无不处于明显的劣势,本应避免赌舰队命运于一役的决战,而采取积极主动的多种战法,如袭扰敌海上交通线,邀击离开主力的日本海军分队,破坏其在朝鲜的支援港口等,逐步减杀敌之优势,创造有利于我之条件,而后再与敌决战。但是,在黄海海战时,由于护航任务未竟,北洋舰队面对汹汹而来的优势日本舰队,却难以规避,唯有悲壮地奋起应战,终因力量不敌而战败。而且,由于护航任务的牵制,处于劣势的北洋舰队即使现有兵力也未能最大限度地集中使用。这样,已处于劣势的北洋舰队,又因护航而分散了兵力,进一步削弱了自身的力量。 总之,从战略角度来看,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的失利是消极防御战略所导致的恶果。此种战略不是赋于舰队机动灵活的作战任务,而是在使舰队消极守口之余派其护航,使劣势的己方舰队处于易遭优势敌人袭击的地位,且无法主动规避,只能被动应战,结果被拖进了一场本应予以避免的主力决战,而在战斗中又不能有效地集中使用兵力。由消极防御战略所造成的北洋舰队在战略上的被动地位,就这样在黄海海战中具体地转化为战役战斗上的被动和劣势,导致了主力决战的失利,丧失了黄海制海权。 第三阶段,从1894年9月下旬日军准备入侵辽东半岛,至1895年2月17日日本海军占领刘公岛,北洋海军覆灭。这是日本把进攻战略贯彻到底并取得胜利,清方继续实行消极防御直到最后失败的阶段,其主要内容是日本海军配合陆军进行两栖登陆作战及清方的近海防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