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签定五国和约的外交谈判是在二战结束后、冷战爆发前的大时代背景下进行的,这一 时期是大国战略从战时特殊状态向战后正常状态的转型期。战时,盟国的军事、经济、 政治、外交均服务于战争机器,获取战争胜利是各国首要的、一致的利益选择。而此时 存在的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斗争(例如:二战中关于第二战场的开辟问题),无法超越 法西斯侵略所带来的对民族独立、国家存亡这一最基本的国家利益的威胁。如果一个民 族、一个国家在法律上不存在了,那么还谈何国家利益。因此,战争促使被侵略国联合 起来的动因是维护其基本国家利益的需要,即国家存在的权利。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 ,在国家的基本利益得以保护的前提下,这时的外交斗争所争取的则是根本的国家利益 ,即一国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从时间范围上看,缔结五国和约时已不存在战争这一特殊因素的制约,大国依据其实 力制定出战后新的战略计划(例如美国的全球争霸计划),但战后初期的外交斗争实际上 受到战时因素的巨大影响。战胜国之间谈判的主要筹码在于各国为战争胜利所起作用大 小以及战争末期所确立的军事力量对比关系。正如英国历史学家A·J·P·泰勒所言, 二战的胜利是“英国提供了时间,美国提供了金钱,苏联贡献了鲜血”。[15](P3)英、 美、苏三国为欧洲战场的胜利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尽管法国也作为战胜国参加了五国 和约的起草,但美、英、苏三大国是利益斗争的主角。特别是美、苏两国,一个是在战 争中崛起的经济大国,另一个则显示出雄厚的军事实力,而两者的意识形态又截然相对 。当美国的战略计划指向全球时,苏联就成为他最有力的威胁。美苏之间是两强之争, 而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看,两强对立并获取利益的最佳机制不是战争,而是强强合作 。雅尔塔会议所确定的美苏合作主宰世界的原则的实质即在于此。五国和约的谈判是在 雅尔塔体制这一大的背景下进行的,东西方有尖锐的利益斗争,但只有两强合作,才可 能获得较小成本的利益。 另一方面,签定五国和约过程中,美英苏三国的利益要求反映了战争末期的军事力量 对比。英美盟军是解放意大利的主要力量,因此在对意属非洲殖民地上的要求强烈。苏 联及南斯拉夫解放东欧、率先占领的里亚斯特,因此苏联态度强硬。五国和约的签定反 映出了大战之后缔结条约的一个普遍规律:缔约的目的是为了在法律上确定其战时的军 事优势。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战胜国的既得军事利益 。二战及其战后形势的特殊性在于这里夹杂了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正如斯大林所言“ 这场战争与以往战争不同,谁解放了领土,谁就应该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们的足 迹所到之处”。[16](P6)因此,二战后所确立的军事优势还包含了内在的政治、经济制 度的优势。在起草五国和约中,杜鲁门之所以坚决要求罗、保、匈政府先改组的原因, 就是力图在无法改变苏联军事优势的情况下,争取施加政治上的影响,以最大限度谋求 国家利益的实现。一旦这一利益无法实现,就意味着外交政策的失误,这就为杜鲁门主 观上已存在的外交新战略提供了客观基础。 【参考文献】 [1]F·S&M·J·Northedge.A Hundred Year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M].New Y ork,1971. [2]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六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3]萨纳柯耶夫,崔布列夫斯基。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Z].北京:三联 书店,1978. [4]Blisabeth Barker.The British between the Superpowers(1945-1950)[M].Lond on,1983. [5]王绳祖。国际关系史(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 [6]U.S.Department of States.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45)[Z] ,Washington,1968. [7]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卷一)[M].北京:三联书店,1974. [8]威廉·哈代·麦克尼尔。美国、英国和俄国:它们的合作和冲突(1941-1946)(下)[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9]Bennet Kovring.The Myth of Liberation:East-central Europe in U.S.Diploma cy and Politics since 1941[M].Baltimore and London,1947. [10]阿诺德·托因比,维罗尼卡·M·托因比。欧洲的重组(上)[M].上海:上海译文出 版社,1981. [11]亨利·基辛格。大外交[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12]方连庆等。战后国际关系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3]Lynn Boyd Hinds.The Cold War as Rhetoric:the Beginnings(1945-1950)[M]. New York,1991. [14]Pierre de Senarelens.From Yalta to the Iron Curtain:the Great Powers an 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M].Washington,1995. [15]汤季芳。冷战的起源与战后欧洲[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7. [16]李世安。当代世界史(1945-199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