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略论19世纪上半期德国社会三大思潮(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集刊》 邢来顺 参加讨论


    民族主义是19世纪上半期德国社会的又一大思潮和运动。与英、法等国相比,德国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道路曲折而漫长。当西欧的英、法等国以统一的王朝民族国家形态迈入近代社会时,德国却背负着中世纪时代形成的四分五裂状态一直走进19世纪。国家和民族的分裂严重阻碍了德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的发展。针对这种状况,“忧国忧民”的德国知识界首先提出了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的主张,并形成了范围广泛的民族主义思潮。
    德意志民族主义意识的萌生是在启蒙运动时期。早在18世纪上半期,针对国人崇拜法国等外来文化,轻视本土文化的状况,德国一些著名学者开始表达自己的民族意识。在哲学界,著名哲学家托马西乌斯率先打破了中世纪以来在大学课堂上用拉丁语授课的旧传统,公开用德语讲课,以此体现自己的民族意识。另一位哲学大师沃尔夫不仅用德语授课,还用德语写作,以体现民族精神。在文学界,启蒙运动早期德国文学界的领军人物高特谢德也表达了对德国文坛滥用法语的不满,积极提倡使用纯洁的民族语言,在他的周围因此聚集了一批以讲德语为荣的作家。另一位著名诗人克洛普施托克则由于坚持德国文学的传统特点而成了“标志着德国伟大诗歌开端”、具有全欧意义的“第一位德国职业诗人”。[8] (P44) [9] (P114)
    18世纪下半期,德国文化领域的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有“德意志的伏尔泰”之称的莱辛首先发出了开辟德意志民族自己的文学道路的呼声,明确提出要以德国的民族文学对抗法国文化的影响,并因此而成为“德意志民族文学的开路先锋”。[10] (P87)他指出“没有哪一个民族甘心让他们的语言处于较不适宜的地位”,[11] (P7,17)因此必须创立德意志民族自己的文学。在莱辛的民族文学理论的基础上,以赫尔德尔为代表的德国民族文学推动者进一步形成了民族主义的文学理论。赫尔德尔发表《论近代德国文学》、《论语言的起源》等著述,提出了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宝贵思想和文化财富,是文学的载体的理论。著名诗人和小说家维兰德则进一步表明了德国文学的民族主义倾向。他宣称,德意志文学的目的在于点燃“每一个德国人心中隐藏着的爱国主义火焰”,“在散乱的‘日耳曼尼亚’人之中激发起只有伟大、高尚、勇敢和进步的人民才具有的那种共同体精神”。[12] (P92-93)其他学者在促进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方面也功不可没。卡尔·冯·莫泽尔在其所写的《论德意志民族精神》一书中明确表示:“我们是一个民族,有同一个名字和同一种语言,在法律规定的共同的首脑、同样的宪法和义务之下,连结成了一个巨大的自由的利益共同体……”[13] (P104)所有这些思想鼓励着包括歌德等在内的德国年轻诗人和作家走人民间汲取营养,创作出富有民族特色的作品。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进一步促进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强化了德国人的民族主义倾向,使之最终形成一种思潮和运动。法国大革命过程中法兰西民族释放出的巨大能量以及德意志各邦在对法战争中的屡屡失败使许多德国人意识到,增强民族凝聚力、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德意志民族只有结束分崩离析的状态,共同与拿破仑入侵作斗争,才能挽救自己。因此,有德国学者认为,法国大革命是催生德国现代民族主义的“政治根源”。[1] (P302)
    因此,19世纪初,德国思想文化界出现了浪漫主义与民族主义相结合为特征的浪漫主义的民族主义思潮。这种思潮的出发点在于,既然德国在物质和军事上已经失败,人们就必须从文化角度保持德意志民族的独特性,以挽救德意志民族。德国文化界的一些“文化精英”(Kulturelite)遂成为德国浪漫主义的民族主义思潮的推动者。
    文学领域是德国浪漫主义的民族主义反映最突出和最强烈的场所。受赫尔德尔的民族主义的文学理论的影响,德国的浪漫主义特别强调从各民族的生活中搜集文化经历的重要性,主张从过去的历史中找到一个民族未来的发展道路。[14] (P7)因此,当德国各邦在法国军队面前一败再败,祖国处于异族占领之下时,无力面对现实的德国文人开始从历史中寻找对德意志民族的慰藉。人们沉湎于中世纪时期德国的辉煌,认为曾经雄霸欧洲的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不仅是光荣的过去的象征,而且应该是德国伟大未来的预兆,希望分裂的德国能重新统一,再现神圣罗马帝国的强盛。他们从历史中挖掘德意志民族的文化特性,借以对抗法国革命的影响。著名的《格林童话》(《德国儿童和家庭故事》)就是格林兄弟在德国各地旅行,搜集民间故事而成,出版后成了德意志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体现。这一时期出版的反映德国文化传统的优秀成果还有格雷斯的《德国民间书籍》、蒂克的《德国爱情之歌》等。以上作品都充分体现出对德意志民族“共同享受的权利、自由、共同获得的荣誉和所处的危险的追忆”以及“对一种祖先们建立起来的紧密联系的怀念”。[1] (P305)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有德国学者认为,1806-1813年法军占领德国时期是德国知识分子精英们发起的“德国民族主义运动的诞生年代”。[1] (P303)
    还有一些知识分子则通过演讲等形式公开进行民族主义鼓动。1807年末至1808年3月,著名哲学家费希特在柏林连续发表14次演讲,号召为复兴德意志而斗争。著名诗人阿恩特的爱国诗篇更是令德国人热血沸腾。1813年,他发表《德国人的祖国是什么?》,明确表达了建立统一的德国的愿望,人们读后会油然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是普鲁士?是士瓦本?是葡萄映红的莱因河畔?还是海鸥翱翔的波罗的海沿岸?噢,不!不!不!他的祖国必须更大”。[15] (P68)民族主义的鼓动推动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的高涨。1813年解放战争开始后,许多德国人在阿恩特等人的激励下奔赴战场,加入民族解放战争的行列。
    反拿破仑战争胜利后,1815年维也纳会议对德国问题的处理结果使德国人非常失望,他们渴望的民族统一并没有实现。在新建立的“德意志联盟”的表层下,整个德国仍然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它实际上只是一个由30多个主权邦组成的国际联盟。[16] (P7-8)于是,人们在失望之余,开始展开各种实际性活动,以推进民族统一进程。原先盛行于文化领域的文化民族主义在德国出现了向政治民族主义的转变,浪漫主义的民族主义思潮逐渐演变为一种追求德意志民族统一的政治运动。民族主义思想开始外化为政治性的民族主义运动,民族主义思潮也从上层知识分子精英之中扩大到普通民众,成为社会性思潮。
    政治性的民族主义运动起始于大学之中。1815年,在“荣誉、自由、祖国”的口号之下,耶拿大学的学生为打破因国家分裂而造成的隔阂,首先成立了全德学生社团(Allgemeine Deutsche Burschenschaft),此后,其他大学纷纷仿而效之。当时还是学生,日后成为法兰克福全德国民议会主席的海因里希·冯·加格恩曾在1818年给他父亲的信中谈到了耶拿学生社团的目标:“我们希望,德国能被视作一个国家,德意志民族能被视为一个民族”。[7](P70)此外,社会性的民族统一诉求也日益强烈。在前文提到的1832年汉巴赫大会上,人们在争取自由的同时,也发出了要求德国统一的呼声。发起者菲利普·雅可布·西恩法伊弗尔在大会上高呼:“一个共同的德意志祖国站立起来,这一天总会到来!自由、统一的德国万岁![3] (P294)集会者甚至提出了建立统一、自由的德国临时政府的请愿。19世纪40年代,德国的民族主义思潮更加高涨。1841年8月26日,布雷斯劳大学教授奥古斯特·海因里希·霍夫曼在当时仍然属于英国的赫尔果兰岛上写下了著名的“德国之歌”,表达了建立“统一、法制、自由”的德意志国家的愿望。在1848年革命中,法兰克福“全德国民议会”则成了德国人争取民族统一的象征。
    在社会性的民族主义政治运动日趋激烈的同时,文化民族主义思潮也继续在德国文化领域扩散,除了文学领域,哲学、历史学和经济学等领域也出现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在哲学领域,著名哲学家黑格尔以历史哲学为名,把德国的民族主义哲理化,强调历史是国家的历史,国家是民族精神的现实化,并由此得出结论:德意志民族必须重新组织成一个国家,建立起君主统一领导下的国家政权力量。[17] (P74-75)在历史学领域,人们收集中世纪德意志地区的史料,编出了享誉史学界的《德意志史料集成》。著名史学家兰克则带着浓烈的民族感情考察历史,得出了德国人“受上帝之托”发展与法国人不同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建立“纯粹的德意志国家”的结论。在经济学领域,著名经济学家李斯特在其《政治经济学的民族体系》一书中,明确提出要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关税和经济区,以保护民族利益。
    到19世纪中期,尽管德意志民族统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但民族主义作为一股强大的思潮,一种运动,已经使德国各邦统治阶级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大受触动,从而为19世纪60年代的德国政治统一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