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代政治自由主义在中国(4)
自由主义者无法化解自由与权威、民主与专制之间的矛盾。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他们张扬自由、民主,但有时又不得不选择权威、专制。他们的理论难以一以贯之,有较大的随意性,令人难以把握和认可。自由主义理论是以自由、民主、个性解放等为主要要素构架起来的,应该说它与权威、专制是不能共存、共容的。从逻辑上说,自由主义者视自由主义的理论为一种信念,就应该是一种不懈的追求,但是当他们面对中国的政治现实时,其信念和追求似乎都有改弦易辙之嫌。中国的近代社会是一个专制、独裁的社会,权威的滥用则是司空见惯的,自由主义者对此无力加以改造,特别是他们发现,中国这个一盘散沙的社会,需要通过权威和专制的力量加以汇聚时,他们向现实妥协了。如丁文江就提出独裁政体有效率高的好处,并且呼唤一个“独裁的首领”出现。尽管他对“独裁”加以“新式”的限制语,但这种独裁统治的内容,无论如何同自由主义的理想是背道而驰的。自由主义者这种在专制、权威与民主、自由之间的矛盾选择,有时连自己也包含着困惑,觉得无所适从,“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自由主义诗人徐志摩的话形象地表达了自由主义者的迷惘心理。一种无确定的理论不能担负起武装民众的历史重任,它在近代社会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 国共两党的大搏杀,各种社会力量的较量,各种思想的交锋,自由主义理论本身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共同决定了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可悲命运。大江东去,大浪淘沙,自由主义思潮及其运动必然成历史潮流的弃儿。 注释: ①罗隆基:《中国需要有第三个大政党》,《观察》第三卷第77期(1948年1月24日)。 ②施复亮:《论自由主义者的道路》,《观察》第三卷第22期(1948年1月24日)。 ③《文史资料选辑》第20期第230页。 ④⑤杜迈之:《再论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文萃》第二年23期(1947年3月20日)。 ⑥施复亮:《中间路线与挽救危局》《时与文》周刊,第一卷第8期(1947年5月2日)。 ⑦《中国民主建国会成立宣言》,《民主建国会成立纪念专刊》。 ⑧张东荪:《政治上的自由主义与文化上的自由主义》,《观察》第四卷第1期(1948年2月28日)。 ⑨《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第75至77页。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 ⑩蒋延黻:《政治自由与经济自由》,《世纪评论》第17期。 (11)施复亮:《中间派在政治上的地位和作用》,《时与文》周刊第一卷第5期(1947年4月11日)。 (12)施复亮:《两条道路,一个动力》,《周报》第48期(1946年8月3日)。 (13)《民主建国会政纲》,《平民周刊第一、二、三期合订本》(1946年1月)。 (14)钱端升:《唯和平可以统一论》,《观察周刊》第二卷第4期,1947年3月22日出版。 (15)施复亮:《中国派在政治上的地位和作用》《时与文》周刊,第一卷第5期,1947年4月21日。 (16)周钟歧:《论革命》《观察》第一卷第22期。 (17)《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第101页,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 (18)周绶章:《疯狂了的中国──一个盲动的悲剧的大时代》,《观察》第二卷,第15期。 (19)贺麟:《自由主义与学术》,《周论》第2卷第4期(1948年8月6日)。 (20)罗忠恕:《中国的前途》,上海《大公报》,2月24日。 (21)《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上)第338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