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武汉召开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蒋、张拒不赴会。会上,蒋介石党政军独揽的大权受到很大削弱,张静江亦被解除了除监察委员之外所有原任职务。宁赣对立,至此壁垒分明,蒋介石则撕去伪装,不再掩饰其反共立场。3月11日,赣州总工会委员长陈赞贤被枪杀。16日,蒋下令解散拥护武汉的国民党南昌市党部。19日,蒋又以武力解散左倾的国民党九江市党部和九江总工会。蒋介石公开亮出反共旗帜,“团聚了国民党内外的保守势力,也对武汉阵营起着重要的分化作用。”(34)蒋采取上述坚决反共立场的主要凭借,是他在东南地区军事行动上的屡屡得手。2月18日,白崇禧部攻克杭州。3月23日占领上海。翌日进取南京。随着战事的节节推进,国民党内右派政客和右倾将领更紧锣密鼓地展开反共勾结活动。 3月4日,邵元冲受上海右派分子的推派赴杭州,访晤何应钦、顾祝同、蒋伯诚等。何等表示“对于党内问题,须介石能拿出主张,一切始有办法”。6月至10日,邵元冲、蔡元培等“在省垣与各界当轴及党务同志磋商此后救济办法。……预备于南京恢复后,即由军界同志请介石来宁商决大计,以期根本整理党务。”3月21日,张静江衔命由南昌抵达杭州。他向邵、蔡等人转述了蒋介石的意向,“谓介石对于共产党分离正具决心,南京定后即当来宁共商应付”。由此可知,蒋介石等此时已下定了在南京另立政府以与武汉政权相对抗的决心。3月24日,张、邵、蔡等人离杭赴沪,张等一“下车即至前线总指挥部旧督办公署晤白健生(即白崇禧)、潘宜之、张伯璇、黄膺白(郛)、王伯群等。旋稚晖、石曾亦同来晤,共商应付党务事宜。稚晖以屡为陈独秀等所治亦忿然,以为非分裂不可。石曾意亦激昂”(35)。张、吴(稚晖)、蔡、李(石曾)诸人素相投契,对于反共清党问题也已具共识,此时会集上海,他们开始着手谋划全面发动“清党运动”。 3月28日,张静江、吴稚晖、蔡元培、李石曾、古应芬等举行会议,“讨论与共产党分裂之办法”。会上,吴历数共产党的“罪状”,提出“取消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党籍”,决定以“护党救国”名义发动清党。4月2日,蒋介石先经与张静江和胡汉民密商后,授意吴、蔡、李、古、陈果夫、李宗仁、黄绍竑等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举行会议,通过吴稚晖起草的“请查办共产党”呈文,随即由张静江、吴稚晖等以中央监察委员会名义呈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要求对各地共产党领导人给以“非常紧急处置”,“在所在地就近知照公安局或军警机关,暂时分别看管临视。”(36) 4月8日,蒋介石指使吴稚晖、白崇禧、陈果夫等组织上海临时政治委员会,规定由该会“决定上海市一切军事、政治之权”。同时宣布成立戒严司令部,禁止集会、结社、游行和罢工。9日,张静江、吴稚晖等联名以中央监察委员会名义发出所谓《护党救国通电》,对中共和武汉革命政府大肆攻击,为蒋介石背叛革命鸣锣开道。 4月11日,蒋介石发出“已克复的各省一致实行清党”的指令。次日,蒋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反革命事变,“清党运动”全面展开。 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张静江被推选为蒋记南京政府的四常委之一,成了蒋家新王朝的显贵。 注释: ①台湾罗家伦、黄季陆主编:《国父年谱》(增订本),第209页,1969年11月出版。 ②《孙中山选集》,第205页。 ③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载《历史档案》1985年第4期、1985年第1期。 ⑤⑦(11)(12)分别见毛思诚编《民国十五年前之蒋介石先生》第1、2、13、14册,1937年印行。 ⑥1921年1月10日蒋介石与张静江书,《蒋介石自反录》第一集卷三。 ⑧(13)(21)(27)(33)台湾李云汉著:《从容共到清党》,第428、13、512、516、609页,台湾及人书局1987年8月影印版。 ⑨转见台湾沈云龙著《民国史事与人物论丛》,第205页,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年9月初版。 ⑩上海《民国日报》,1925年12月。 (14)一说,当时广州有人传说张静江是中山舰事件的核心,谓张早在3月20日之前到粤,一直躲着,至3月20日之后才露面。详见陈公博《苦笑录》上册,第四章,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80年2月版。 (15)《李宗仁回忆录》上册,第301页,政协广西文史资料研究会印行,1980年6月初版。
(责任编辑:admin) |